巧用质疑方法 服务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牛爱红
[导读]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环节
        牛爱红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束缚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挥质疑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改变教师固有的惯性思维,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疑议、获取真知、解决疑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以来,我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摸索出了一些实用有效的质疑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大有帮助。质疑流程归纳如下:
        (1)在课题处质疑
        题目既是文章之眼,又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甚至寄托着作者的
思想或是交代了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思考作者为
什么写这样的题目?题目交代了什么?能不能换一个题目?从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开始引发学生的思考,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在课题中就开始质疑,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小狗学叫》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狗为什么不会叫呢?为什么要去学叫?小狗跟谁学叫?小狗最后学会叫了没有?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鸟的天堂》,“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叫做“鸟的天堂”?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在初读时质疑
        初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大意、课文
思路进行质疑,并自行试着解决,既能从中享受到自己质疑、释疑的
快乐,又能知道自己在阅读中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课堂有
重点的学习。如在讲《桥》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进行了质疑。有学生在理解了“咆哮、狂奔、狞笑、呻吟”等词语的意思后,就产生了质疑:这些词明明是用在有生命的物体后面,在这里却用在了没有生命的水、桥后面了呢?通过老师的解惑,学生明白了洪水的肆虐和木桥的不堪重负,从而明白了老支书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对课文中字词进行质疑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品质。
        (3)在探究时质疑
        对课文进行深度学习时,可以对文中重点语句、细节描写、人物
品质、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质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大意往往较难
把握关键的切入点,正如使用关键词在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一样,教
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握文章中精彩的词句与感受深刻的地方,让其成
为打开理解文章的钥匙,从细微处入手,找出问题,加深理解。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有学生就质疑:文章前几段中提到的是“五位战士”,为什么从他们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的棋盘陀开始,就称他们为“五位壮士”?还有学生质疑:五位壮士跳崖时,明明是五个人喊口号的声音,文中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五个人的口号声不可能很大,为什么说“这声音惊天动地”?多好的问题呀!这些问题不正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吗?
        (4)在模糊点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模糊点。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抓住这些模糊点进行质疑,必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讲授《鲸》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模糊点进行质疑。鲸这种动物生活在海里,样子和鱼很像,但它的体型又比鱼大很多,于是就有学生质疑:鲸到底属于不属于鱼类?学生们众说纷纭,老师又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中鲸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特点等内容,又列举出了鱼的这些特点,两者进行对比。在鲜活的事例面前,学生终于把模糊点弄清楚了。
        (5)在重复处质疑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有些文章常会出现词语重复、语段重复等,这种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会质疑:重复出现这些词语、语段有什么作用?想强调什么意思或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此时的质疑,会使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或表达方法有更深一步的感悟。如在讲授《在柏林》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复的地方进行了质疑。课文中“车厢里平静了”重复出现,第一次是火车上虚弱多病的老妇人用盖过车轮的声音在不停地数头“一、二、三”,两个姑娘指手画脚后又嘲笑起来,在被老妇人身边的老头狠狠扫了一眼后,车厢里平静了;第二次是听老妇人身边的老头讲明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有学生质疑:这两处都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有什么不同吗?经过老师介绍故事背景,孩子们明白了第一次寂静是人们表面的平静,第二次寂静是因为战争带来的无休止的灾难,内心在沉思。通过在重复处质疑,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6)在结尾处质疑
        好的开头、结尾会使读者对全文的中心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增添文章的效果和说服力,让人深思,回味无穷。所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引导学生从开头、结尾处质疑。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文结束时,教师充满激情地小结道:“同学们,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了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被三千个英法联军把这样的圆明园毁成废墟。在离开圆明园的时候,在上完这堂课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把情感定位在仇恨上,难过上,更要对未来抱一份希望。所以,课虽结束,留在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你还想问些什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让孩子把问题带出课堂,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7)在总结时质疑
        分析完课文后,还要注意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这时学生所产生的疑问的解决,常常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可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文章主题内容方面延伸设疑,开拓思路,扩展课堂教学的外延。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你觉得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触?”随后的师生释疑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总结了课文的中心,并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对课文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学段,由于学生阅读认知水平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更加全面,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总结文章时,我还引导学生从质疑写作方法上入手。例如,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作者周晔在第一部分中先写了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再写了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这种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对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表达方法,在课堂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要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再写对伯父生前的回忆呢?”“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进而总结什么是倒叙的表达方法,常见的文章有哪些表达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等)是否可以借鉴在自己写作文之中。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质疑的方法还有待我们去更好地发现、探索。但毋庸置疑的是,巧用质疑方法,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他们一定能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灵动、更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