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羽
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
T社会福利院位于县城,主要对象对城市三无人员以及农村五保户,社工通过入驻福利院,为福利院对象开展精神文化类服务,提升入住者的幸福感。项目社工通过开展每日的“社工道早安”及常规入户探访服务发现一些新入住对象对于院内的环境感到难以适应,影响其正常生活。借此,社工以个案工作为手法,对新入住对象开展服务,提升入住对象的适应性。
一、需求分析
1、情绪疏导需求:服务对象思念担心家中的父母,产生是否要回家居住的犹豫心理,导致服务对象在院内生活不开心,心理健康发展不平衡,需社会工作者介入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服务对象忧伤、犹豫、焦躁的情绪。
2、院内生活适应需求:服务对象原生家庭与现居住的福利院对比在环境、饮食、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距。服务对象刚入住,若无法适应福利院内的生活将会影响到服务对象的生活幸福感。
二、服务程序
1、申请与接案。与服务对象小海建立专业关系,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社会工作者向机构中心递交个案工作申请,待中心审批。同时做好会谈前准备工作,为开展正式介入奠定基础。
2、资料收集与诊断。与服务对象本人、姐姐、弟弟、院内护理员、老人进行访谈广泛收集资料。从心理、社会、人际、家庭支持系统着手,对服务对象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服务对象实质问题和成因。
3、确定目标与制定计划。消除服务对象忧伤、焦躁的情绪,促进服务对象对福利院生活的适应,维系服务对象家庭支持系统,协助服务对象完成对福利院生活的规划。
三、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相关信息,寻求其存在的需求及问题。
服务过程: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工道早安”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对象见面,使得服务对象认识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及服务。运用同理技巧,询问服务对象在院内的生活情况。在社工多次探访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从原先腼腆转化为能自然的交流。在服务对象信任社会工作者的基础上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社会工作者开始深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并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服务对象施加的影响。
评估与计划: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辨别,将服务对象的问题采用对焦的方式,澄清了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和首要问题,分别为:维系家庭支持系统、制定生活计划重塑人生价值、适应院内生活、消除焦躁的情绪。接下来的服务主要为与服务对象一同制定服务计划。
(二)第二阶段:针对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制定服务计划。
服务过程: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之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目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任务目标,即:消除服务对象忧伤、焦躁的情绪,促进服务对象对福利院生活的适应,维系服务对象家庭支持系统,协助服务对象完成对福利院生活的规划。根据任务目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即:
1、定期与服务对象访谈,了解其情绪变化;
2、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小组活动或社区活动;
3、社会工作者定期为服务对象提供可阅读的书籍,服务对象每月至少为院内的老人读报一次。
评估与计划:社会工作者已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了服务计划,并保证了计划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
接下来主要工作是协助服务对象实施制定的计划,体验实施计划所带来的改变。
(三)第三阶段:协助服务对象实施服务计划。
1、缓解服务对象情绪,改善服务对象精神状态,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
社会工作者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探访,询问服务对象近期的生活情况。运用鼓励技巧,引导服务对象向居住在隔壁的老人进行自我介绍。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服务对象认识的老人从一位上升至了八位,且这八位老人在闲暇时会到服务对象房间看电视,增进了院舍邻里交流。此外,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感受服务对象的处境与情感,对服务对象情绪表示理解。在服务对象一次次的倾诉中,社会工作者感受到服务对象想要转变情绪的决心。服务对象体验到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开始将焦躁的情绪向社会工作者以外的人进行倾诉。服务对象的情绪在社会工作者专业技巧引导及院内老人影响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与社会工作者的倾诉由原先的思念父母开始转变为院内老人的故事或是院里刚发生大小事。
2、协助服务对象适应院内生活。
社会工作作者从饮食起居作息及福利院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向服务对象介绍院内的情况,使得服务对象了解院内的生活方式。社工扮演教育者,教会了服务对象使用院内的设备。此外运用工作坊及社区参与的方式,使服务对象体验“类家乡”,提高服务对象对院内生活的融入。社会工作者运用园艺疗法在福利院开展“开心农场工作坊”服务时,邀请服务对象参加。服务对象在工作坊中不仅认识了新的朋友,还体验到了在家里干活同样的乐趣。服务对象的父母得知服务对象参与开心农场,还特地从家中拿了蒜苗的种子,为开心农场提供原料。在福利院开展的社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运用鼓励与赞美技巧,引导服务对象报名参加“院舍之星—老年人才艺展示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服务对象演唱了一首《我的好妈妈》获得了台下的掌声。在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问及服务对象感受,服务对象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上台第一次拿话筒,很紧张,但是很开心。通过工作坊及社区工作,提高了服务对象院内生活融入,丰富其在院内的业余生活。
(四)第四阶段:巩固服务效果,处理结案离别情绪,做好结案准备及后期跟进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服务对象的情绪问题、院内环境适应问题、家庭支持系统维系得到了解决。在福利院中担任读报员,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参与院里开心农场的管理。服务目标已基本达成,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访谈,对服务对象近一阶段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与赞许,提高告知服务对象即将结束个案服务,观察服务对象在得知即将结案后的行为。
四、总结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在交流中不再提及自己是否纠结回家这一想法;逐渐融入院内生活,参与院内开展的活动,发挥自主能动性在院内担任读报者,社会支持网络发挥作用。家庭相册这一纽带加强了服务对象与其家人的交流,家庭支持系统得到加持与巩固。
(二)服务对象自我评估
服务对象表示,搬到福利院居住确实是减轻了父母的负担,而且这边交通便利,父母可以随时过来探望,想念父母时翻翻照片或者给他们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
服务对象表示院内的生活开始跟家里差不多了,管理开心农场跟在家帮父母干活一样,每天还可以看书,偶尔给老人读读报纸,生活开始有意思了。
五、专业反思
相信服务对象有自我改变的能力。本例个案,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倾听者、使能者、经纪人三个角色,通过链接福利院资源使得服务对象可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与其姐姐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充实服务对象的院内生活,使其能够适应院内环境。服务对象具有自身的优势,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一同挖掘,给予服务对象改变的信心。
在服务过程中,对社会工作者对自我身份的澄清很重要,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一开始服务对象误以为社会工作者是院内的管理员,而后在社会工作者不断的澄清下,服务对象开始对社会工作者产生认识,建立了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