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继福 刘鲜婷
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1
摘 要:孝道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保持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粘合剂”和“稳压器”,是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压舱石”。它因社会治理需要而产生,在个人层面,教化孝德,实现修身,追求“三不朽”,成为尽忠国家、社会和家庭人才;在家庭层面,强化孝道,实现齐家,维护父权和族权地位,巩固社会基层秩序;在国家层面,推行孝治,实现平天下,维护和巩固皇权统治,达到天下大治。
关键词:孝道 传统社会 社会治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孝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渊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贯穿和深刻影响着,是实现中国传统社会有效治理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是确保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稳定有序的“粘合剂”和“稳压器”,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起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保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
一、“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实现“修身”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道教化在个人层面,倡导孝德,以实现修身,成为尽心和忠心效力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人才。
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形态,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把孝道看作是德之本,是其它一切道德的本源,也还是人们道德实践的起点,也是一切教化的根本、起点和源泉。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世间的道德伦理根本,人世的伦理纲常都是从孝道这个根基生发而来的。因而,孔夫子主张个人修身要从家庭开始做起,“入则孝”,要求年轻人在家要做到尽心尽力孝敬父母,进而才能做到“出则悌”。围绕这个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为个人修身设计了路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个人成长从在家尽心孝敬父母开始,然后进入社会忠于事业职守、忠于君上,最终取得人生成就,扬名立万,流芳百世,光耀祖宗和父母。同时,还从另一方面展示孝道在教化育人之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把孝道看成是普遍的社会法则,既然孝源于血亲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亲人,那么就意味着上自尊贵天子,下到普通百姓,就都要讲究孝道,都要受到孝道的约束和制约,都要遵守孝道,都要以此修行品德。非常明确地按照不同层次来规范各阶层人应该履行的孝行,天子的孝道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4];诸侯的孝道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4];卿大夫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4];士则要求要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5];庶人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5]而这些孝道要求都贯串于每个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5]是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5]是孝道的目的和归宿。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孝道化人的功能,从官方到社会、家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孝道教化的网络体系,有一套完整的个人孝道教化的途径、方法,利用孝道化人,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成为社会治理人才,为统治服务。种种的教化和约束,把个人成长时刻把控在父母和社会掌握之中,所以,传统社会认为,一个具有孝德的人,不会犯上作乱。《论语·学而》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就是说,一个人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的人,很少甚至不会做出作奸犯科的事情,就成为了君子,君子专心致志于道德品行修炼,良好的品德树立起来了,“道”也就形成了,这样就会维护国家、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二、“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实现“齐家”
春秋晚期,个体小家庭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演变逐渐从宗族中游离出来了,成为一个个最基本的且独立的社会基层单位,家庭的稳定发展成为了整体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家庭孝道强化成为必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层面,强化孝道,主要是为了维护父权和族权地位,实现齐家,维护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固及延续,进而维护了整个宗族的稳固及延续,达到巩固社会的基层秩序作用,保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
孔子从当时家庭现实人伦关系的现状出发,设定了一系列家庭孝道框架强化孝道,维护家庭关系。
经过孔子的改造,使过去传统孝道内容上发生较大转变,虽然仍然保留着守孝、祭祖的内容要求,但它更加注重对在世父母的供养及孝敬,使孝道成为在现实家庭中能够切实奉行的亲亲道德伦理规范,更加有利于融洽家庭关系,维系家庭稳定,促进宗族和社会基础稳定和谐发展。
嫡长子继承制又把父权父业的继承问题从制度上予以解决,明确规定了每个儿子的权力。既然子拥有了继承父之财产等一系列权力,那么儿子自热就要履行生前敬养和服从、生后礼葬、承志生父的义务。孝道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父子间权利、义务关系确立的明证。当然,在社会基层,孝道主要是敬养、侍奉父母、祖父母,乃至尊先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亲亲之爱,而是通过调整着家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来维护血缘家庭的和谐稳定。在社会上层,孝道的宗法色彩更加浓重,权力、义务方面的功利性更加强,实质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如《诗经》记述王侯孝道:“成王之孚,下士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斯万年,受天之祜。”[7]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8]诗中用浓烈的语言颂扬了有孝德的人,对父母尽了孝道必然就会获得善报,享受福禄,还充分肯定了尽孝道之于世袭制度的重要作用,把孝道与祖先崇拜、承继父权父业父志、祈祷上天庇佑保护、获得福报善报、享受福禄寿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以孝治天下”实现“平天下”
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孝道是天下大经,是普遍的社会法则,孝道的最本质要义就是德治,而这种德治是自然法则,它源于天,任何人都不应该更不能违背它。这就把孝道从家庭道德伦理延伸成为社会政治伦理,进一步强化了孝道的社会治理上的政治功能,统治者把“孝治天下”作为治国理政思想,把孝道作为“治德之要”,极大地抬高了孝道的作用和地位,使孝道先是在家孝亲,继而推而广之就是“泛爱众”仁德,主要以家国建构来扩展,从在家庭中的对父母亲人的深爱及孝敬,推广到家庭和家族外,乃至天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的宽厚广泽的仁德。
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在稳定统治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孝道推崇有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成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约束力量。既然孝道是“天下之大经”,是普遍的社会法则,那么孝道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须遵守的规范。《孝经》非常明确地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先天子,后普通百姓,都提出了相应的孝行,来规范各自应当尽到孝道,把每个人都约束在一个特定框格里,实现天下平。
孝道在强调在家尽孝的同时,还强调于国要尽忠,在处理家国关系上,当国与家间忠孝不能两全时,要求要“移孝作忠”。“忠”之本质是责任,要求在国尽忠时要忠于事、忠于职,要尽职尽责。传统社会主张孝道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0],把孝道贯串在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当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10],是孝道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10],是孝道终,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效忠君主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孝道就从家庭伦理转为政治伦理,服从和服务于“治国、平天下”皇权统治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礼记》中就明确指出,对君主的不忠就是重大的不孝。
孝道与宗法制、法律和礼制相结合,为“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和宗教是不够发达的,以礼俗为载体的道德则优先得以发展,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大多通过道德约束力来维护,特别要求孝道产生和完善,并作为维护社会体系稳定的道德力量从维护家庭稳定进而稳定社会体系。由于孝道具有这样的道德要求,因此就具有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特殊的作用,子敬养和服从父,遵从父亲权威,同时,父慈爱子,兄友弟恭,就能够维护家庭及宗族和谐稳定。“而室不睦,而室和哉”,正是反映出对以孝道为主的宗法道德的作用认识。而子孙“永言孝思”,祭祀先王不绝,则能够维系宗法制“于斯万年”,巩固宗法等级秩序及天子、诸侯、宗子的统治地位。
统治者除了用非强制性手段强化孝道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把孝道和刑律结合,制订对“不孝”进行惩罚的法律条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乱之道也”[10]。从北齐开始,“不孝”被列作“十恶”之首,属不赦之罪,凡犯不孝之罪的严惩,以后历朝历代相沿。唐律对各种“不孝”的处罚规定很明细。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论语·学而》.
[3]《孝经·开宗明义章》.
[4]《孝经》.
[5]《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6]《论语·学而》.
[7]《大雅·下武》.
[8]《大雅·既醉》.
[9]《孟子·梁惠王上》.
[10]《孝经》.
[1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窦竹君.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及其现代价值 [J] .河北学刊,2012(3).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题”(YJGK201907)
作者简介:樊继福(1968-),男,河南信阳人,史学硕士,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