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尘,杨晓斐*,王玫,谢晓兰,刘亚荣
(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电子通信领域内的顶级赛事,它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电子信息类的教育教学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果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的参与度不高,就难以获得其中的益处。本文对学生是否愿意选择电子设计竞赛进行了跟踪和分析,总结了几个影响学生选择电子设计竞赛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实践表明:所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本赛事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同时获奖项目数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学科竞赛,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章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当前的各类学科竞赛中,电子设计竞赛是电子通信类学生参加的主要赛事之一。学生方面,通过参加比赛,锻炼了思考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1, 2]。学校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盲点,总结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相关行业的企业方面,乐意招聘参加过该赛事的学生,尤其是曾获奖的学生。以上所述充分地说明,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教学发展、促进就业的[4]。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第5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持续将信息行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得益于信息行业的蓬勃发展,我校信息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规模持续走高。但是,参与此项赛事的学生人数却不升反降。深入调查分析后,总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相比其他赛事,电子设计竞赛的知识准备和投入时间最长[5]。这是因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悉元器件的选用、CAD制图软件、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等,而这些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掌握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虽然已有部分基础知识和技能已通过平时的课程学习和实习获得,但依然需要学生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熟悉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并开展一定的训练。正如考研中的政治、英语和数学一般,学校虽然提供了有关课程的学习,但是还需要自己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备战考研。因此,大量课外时间的投入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选择参加该赛事的热情。
(2)学科竞赛类别增多,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其他的易获奖赛事。为保证竞赛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电子设计类竞赛在题目的综合性、难度系数等方面都在逐年提高,这意味着参赛者要在竞赛中获得奖项还是挺有难度的,尤其是国家级这一获奖层次。“与其碰壁拿不到奖,还不如换个其他容易得奖的比赛,以有利于评奖评优。”这一说法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态。我们不能责怪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参与任何一项比赛都是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只有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做好比赛。
(3)前期报名者多,后期坚持者少。分析和对比近年来的拟报名人数和实际参赛人数,可以发现实际参赛人数不到报名人数的五分之一。除了前述原因(1)和(2)之外,缺乏正确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团队管理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人才选拔的典型例子是:呼吁学生(一般3人)自愿组队,然后报名参加校级初赛选拔。结果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并没有成功入围,而一些学生尽管入围了然而对比赛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对团队没有分担应有的责任。进一步调查发现,优秀学生落选的原因在于初赛作品主要由其一人完成,而其他两位同学则充当了打酱油的角色。对于落选队,我们损失了一名优秀的、热爱此赛事的同学;而对于那些入选队伍,又有多少打酱油的同学混在其中呢?接着后面会有一个严峻的事实,在数支入选队中,正是这些打酱油同学的中途放弃,导致了某个团队的瓦解。很显然,该例子告诉我们,让学生自愿组队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课程设计、竞赛宣传、人才选拔、团队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赛学生数量和比赛成绩方面得到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我院电子设计竞赛向前进一步发展。
二、 提出的改进措施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电子设计竞赛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2019年,学校组织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此为契机,我们在遵循国家教务部、自治区教育厅、学校等关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和精神下,充分地考虑了未来人才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有重点地突出了电子设计类竞赛课程内容,主要措施有:
第一、对所涉及的课程,规范了开设顺序,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电子竞赛所需理论知识。
第二、在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比时,在保证学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例。
第三、在一些设计类课程中,加大了实物作品的设计与测试要求,并明确到教学大纲中。
第四、合理设计周学时量,并严格遵守周六周日、晚上不排课的规章制度,以让学生有更多可利用的业余时间。
通过以上措施,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大二结束之前,能够掌握必备的竞赛基础知识,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业余时间来“玩”电子设计竞赛。
(2) 针对学生倾向于参加其他赛事的问题,加大和做好宣传,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电子设计竞赛中来。
第一、围绕选拔流程、师资队伍、培训方式、已获奖数量、授奖等级等学生关心的内容,真实地通过多个可用渠道展现出来。
第二、邀请获奖学生分享他们与电子设计竞赛的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等,即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激发同学们参与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兴趣,以及坚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决心。
第三、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指导老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特别地,可多谈谈所授课程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穿插一定的案例,实现教学相长。
(3)为了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对报名方式和评估机制做了改进[6]。
第一,不再接受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报名参加预选赛,而是代替以学生个人报名的方式。报名通过App、微信小程序或Web网站等方式进行。
第二,学生报名后,等待线上的笔试考核。线上的笔试由具有竞赛经验的老师集体统一命题,范围为竞赛用的理论基础知识。线上考试为随机抽题方式。
第三,经笔试测定合格后,每人提交一份标注自己ID的设计作品,由指导组教师负责提问,就作品的设计过程、工作原理,基本构成、主要功能、现场调测等内容作答,指导组教师根据回答确定得分,裁判是否合格。
第四,经测试合格的同学,随机3人组队,参与下一阶段的试训。
(4)建立健全开发实验室及其管理机制[7]。
我们开展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安全使用开放实验室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第一、硬件方面。设置了占地约120平米的开放实验室,并配置了电子设计竞赛用到常用仪器设备(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切割机、热转印机、打孔机、腐蚀设备等),同时配置了常用的元器件及焊接用工具等。
第二、软件方面。开发了相应的实验室设备管理及借用APP软件,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及时了解开放实验室内的元器件、测试仪器状态,并提出借出申请,或者申请直接使用实验室。
第三、规章制度管理方面,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此,建立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安排人员进行轮值检修,确保学生安全。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常规实验室非上课时间不能使用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电子竞赛准备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三、成效及分析
我们的措施改变了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观望态度,已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本赛事中来,主要表现在:
(1)报名人数增多,参赛队伍增多。以我院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学生为例,报名人数由2019年84人上升到2020年126人,最终实际参赛队伍为2019年14支参赛,2020年22支参赛。而2021年的拟报名人数经初步统计已超过50支队伍。
(2)获奖项目数有所增加。2019年,我院电子设计竞赛总计获得的奖项数为10项;2020年是11项,似乎仅增加了一项,但这与新冠疫情防控有一定的关联,影响了学生的备战计划。
四、结束语
本文就电子设计竞赛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即学生报名人数减少的问题,作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所提措施对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准备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今后,进一步提高电子设计竞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竞赛水平是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韵, 余魅. 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04):121-122.
[2] 陈海滨, 张雄星, 王伟. 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2):3-4.
[3] 任长安, 黄银珍, 赵巾帼, 等. 学科竞赛驱动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51).
[4] 王超杰, 张万明. 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专业教学研究[J]. 河北农机, 2020,No.260(02):51.
[5] 史金威口述, 向农采访, 汤宏林采访, 等.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队伍专访 武汉大学国赛"搬砖队"的四天三夜[J]. 无线电, 2020(3):44-46.
[6] 梁金华, 杨起帆, 谢辉. 高校学科竞赛报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23):179-180.
[7] 吴兵, 李屹. 以科技竞赛为引导促进实验室开放建设[J]. 实验室科学, 2020,023(001):157-15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JGY201909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B206)。
第一作者:唐超尘,男,讲师,桂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讯作者:杨晓斐,男,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 电路与系统。
E-mail:2006016@g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