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新思路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佘敏
[导读] 本文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为背景,

        佘敏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本文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为背景,以新媒体对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影响的现状调查及正、负面分析为研究基础,对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思路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思路
        新媒体为现代媒介化社会飞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新媒体背景下,一切信息交互更加便捷,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为此,寻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构建思路,不仅从理论角度拓宽了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视野,促进了对传媒文化和大学文化关系的良性梳理和探讨,也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域中有关“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大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相关工作的完善有较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十多年来,国家持续重视高等教育领域的艺术教育,强化美育工作,从政策方面不断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第一次将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称为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指的是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实施的艺术素质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直观洞察力、创作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公共艺术课程列入高校课程体系。2019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美育教育对于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明确以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推进大学美育。
     尽管如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整个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教育目标定位上,侧重于技能教育和技法训练,强调艺术门类基础知识的学习,未突出艺术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审美和精神凝练的培育及引导,从理念上忽略了艺术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宗旨;二是教学课程涉及艺术门类不够全面,偏重美术、音乐等门类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三是教学阵地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虽是主战场,但也不是全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好阵地;四是教学形式上,线下教学居多,无论是艺术鉴赏类还是艺术实践类课程,都比较拘泥于课堂面对面地学习,教学形式较为传统,缺乏新意;五是教学师资上,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多为艺术院校、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对艺术技能类展示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对艺术理论的传播、文化育人的教育实践相对陌生,加上部分高校师资不足,长期聘请各类兼职教师完成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效果难以从师资上真正把握;六是教学教材、参考书籍上,能选用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用教材较少,从事教学的教师日常使用、推荐的是专业艺术教学用教材和参考书籍,或者是一些出版时间较早的艺术理论类、艺术鉴赏类教材。
二、新媒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
        笔者曾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关于“大众传媒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影响”做过一系列实证调研,在媒介化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已经深刻进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各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课堂里的线上视频分享,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短视频展示媒介,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媒体互动媒介,关于大众传媒领域的“传播者、受众、媒介、传播效果”等各要素都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需要不断融入大众传媒语境里。因此,教育者积极而客观地总结、梳理大众传媒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正、负面影响,理性思考大众传媒如何以其自身优势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要懂得大众传媒的相关理论,又要善于运用大众传媒新媒介。积极把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校园艺术学生组织的建设以及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都融入到新媒体的时代背景里,在这一融合过程里不断寻求如何突破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顺新媒体时代这一“时”而为。
        和其它课程一样,慕课、翻转课堂等线上课堂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媒介化的常见突破点,这种方式对于艺术史、艺术批评等艺术理论类课程来说相对便捷,但对于艺术实践类课程则有操作性上的困难。

同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线上化、云端化的同时,在课程实际实施中,如何让学生的艺术体验感不打折扣,在新媒体时代语境里,媒介信息的呈现多样化、获取便捷化的前提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各类教学案例如何筛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影视文化艺术类节目的简单模仿又如何看待,这些都是需要正视的话题,以探寻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的新思路。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新思路
         1.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正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媒介影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甚至社交方式都交错在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各类APP里,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是否能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做出甄别,是否能在博人眼球的短视频中梳理出信息的价值,是否能充分用好各类有艺术表现形式的网络平台作为艺术学习的便捷渠道,这些讯问和思考,都显得现实而迫切。加强处于媒介化时代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正确认知传媒规律和传媒特点,能以传播学视野正确解读大众传媒领域里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各要素及其关系,能正确认知媒介与现实,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各种影响尤为重要。
         2. 建立媒介资料库,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载体。
        公共艺术教育涉及艺术门类较多,各高校各有侧重点,艺术通识类课程的教材、教学资料相对单一,尤其是艺术案例难以与时俱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可以快速获取课堂里的某一个知识点的延伸案例,因此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为背景,以尊重、维护信息资料的知识产权为前提,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媒介资料库,完善其教学内容,更新其教学案例,丰富其教学效果。这些媒介资料库的教学资料较之传统教学资料具有其自身的信息传播优势,一是新媒体信息载体本身具有视觉和听觉兼有的传播优势,有更强的视听审美性;二是新媒体媒介可以存储海量信息,各个艺术门类,各个艺术时期都可以呈现在一个传播平台,极具艺术包容性;三是新媒体传播速度便捷,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新的艺术教育成果,都可以汇集于此,体现出超前的艺术教育学术前沿性;四是新媒体媒介资料库便于分门别类存储和拷贝,师生使用和查找也更加便捷,可以一定层面上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单一、师资不平衡的现状。
         3. 建立媒介交互平台,便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交流学习。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的特点,新媒体的社交平台能有效建立人际交流互动,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可充分利用好这项特点和优势,建立艺术教育新平台。不断打造艺术教育APP及网络传播的网页、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交互平台,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到大众传媒的广阔空间领域里,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解除各校公共艺术教育交流学习的地域障碍,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内与校外、专业与业余的广泛交流、学习。
        4. 建立媒介展示平台,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表现。
   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深入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体验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抒发情感、美化生活。目前这种艺术实践和体验的教学交流和展示,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相对封闭,往往局限于课堂观摩、鉴赏,或者举办画展等艺术展以及举行文艺汇演、文艺比赛等形式,这些传统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受时空局限,难以充分展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难以持续性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建立艺术教育APP及网络传播的网页、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展示平台,将大学生艺术创作和表现的作品媒介化、影像化、电子档案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参考书目:
刘雪梅,王泸生.新媒体传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于丽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WT15);重庆科技学院校内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K2016Z31)
作者简介:佘敏(1980-)男,四川南江人,硕研,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媒、艺术美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