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张志辉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屋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
课前思考
学生在四年级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图形中的规律相关知识,如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五年级学习了用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等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拟将知识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境中找到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比较模型
师: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了图形中的规律和数字中的规律,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复习图形中的规律。
师:你们能快速的抢答出下面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课件依次展示下面三组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线段方法的回顾,让学生明晰两种数线段的方法,以及如何把数和形结合起来。】
师:看来你们都掌握的数线段的方法。那你们能快速的数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和几个三角形?数角和数三角形的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算式:算式:
学生小结: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的方法是一样的。
师:假如我在这个三角形上添上一条线段,你能用学过的方法快速的数有几个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数线段方法的回顾,让学生感受到数线段、数角和数三角形方法师一致的,师并把规律与数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构建模型
(一)探究三角形的规律
课件展示并观察: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是如何摆的(课件展示摆的过程),摆出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交流汇报。出现歧义就让学生上台辨析、明理。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观察发现能力也不一样,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探索的规律也不一样。通过观察三角形小棒的摆放,研究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互相pk中,多种角度寻找关系。最后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亲历 “数形结合”的分析过程,牢固建立图形排列的规律模型,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规律,深化模型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如果用小棒这样摆正方形,摆n个需要多少根小棒?
师:接下来的这些图形,你们能快速的找到们的规律,并说出摆n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
……
【设计意图:在探索了三角形的规律后,应用规律来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模型思想就是要求同一个问题伴随着同一类问题解决的拓展,学生在外在的不同之中,发现内在的相同,类型可以合并,模型可以归一。】
四、拓展练习,稳固模型
课件展示:一张桌子能坐6个人, 像这样摆放的桌子,n张桌子能坐多少人?10张桌子能坐( )人, 50人用餐需要( )张桌子.
(课件展示:马戏团小熊的精彩表演,后面的小熊都是2条腿着地,n个小熊表演,有几条腿着地?如果有26条腿着地,一共有几只小熊在表演?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会研究图形中的规律的?
2、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遇到复杂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开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发现连接图形中的规律。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善于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感知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拼摆三角形的规律。在设计时,我们把权利更多的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初步感知,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摆找到小棒的个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探索中突破难点。
二、让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感悟数学模型
教材中揭示的规律是两种,。这一增一减的思考方式对学生来说不容易转换。而且这个图形中的规律并也不只这两种。所以,在探究之前,我们进行了思维的渗透。通过“为什么摆两个三角形要用5根,多了几根呢?”和“为什么摆两个三角形要用5根而不是6根小棒”这两个问题的铺垫,让孩子发现这两个规律甚至更多的规律。在这节课上我们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发展学生模型思想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让学生在分层递进中学习,建立数学模型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在设计正方形规律的探索时。我们并没有像刚才研究三角形一样,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而是直接放手,让他们根据方才的经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层次鲜明的设计,让学生再次自主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尝试知识的迁移,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同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