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毅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5
通过对熟悉的体育中心项目中的半室外空间的回顾,从“环境-行为互动”的角度对其设计初期的设想、实施中的争论、建成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简要回顾了根据其经验在其他项目设计中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体育中心 虚空间营造 环境-行为互动
1.常规体育中心布局方式
作为日常工作涉及到的主要设计方向,个规模的体育中心设计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国内体育中心大都以“三大件”作为基础配置要求。从工作之初的合肥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的“二虎把门”,到成都奥体中心的“连续叶片”,不同场馆单体独立布置构图的方式是主要的布局套路,也没有感到有何不妥。
2.深圳大运会场馆对比后的启发
2.1.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成功
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中段,占地约30.77公顷,是深圳市2011年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会场,赛时将承担开幕式、乒乓球决赛、游泳训练等比赛和训练功能。
建筑沿南北界面展现的是一个超长、起伏、表皮丰富的建筑界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建筑沿东西界面则是一个简单的截面造型,有特色且有高低错落变化,给人以引人入胜的逐步体验的的吸引力。
室外虚空间的体验
建筑设计角度可以为营造出多个触动人心的空间,规划设计角度可以把更多的市民引入这个建筑和城市的交汇空间。从后期的实际使用情况看,无论是日常还是有演出比赛的时候,精心营造的各种半室外徐空间确实大大增加了建筑的感染力和市民的参与度。
2.2.深圳大运中心的落寞
大运中心包括一场两馆分别是主体育场、主体育馆、游泳馆、大运湖以及全民健身广场、体育综合服务区等体育设施。总占地面积52.05万平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作为大运会的主赛场,大运中心“一场两馆”承担了田径、游泳、篮球3大项92小项的比赛任务,共产生了92块金牌, 占大运会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田径50枚,篮球2枚,“一场两馆”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包括随队官员、国内外技术官员)在这里举行了共166场赛事;有共计多达56万余人次在这里参加或观看比赛。
大运中心在设计上集中体现了时尚前卫的建筑理念,“一场两馆”呈三角形分布,中间由大运湖水面相连,三座体育场馆颇似三块水晶巨石,与周围的山体、绿地配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石”结构。
2.2.3.建成效果和体验
作为参与过本项目方案投标的设计单位和部门,在体育中心建成初期也专程进行了实地参观。在感受到整体项目的设计施工严谨、节点处理一丝不苟、完成度很高的同时,也对“分散式布局、统一式单体”的常规体育中心的设计方式有了一点怀疑和反思。
?从沿街城市视角观察和体验,建筑单体虽然可以看到整体轮廓,但常规的体育建筑造型给人以封闭、压抑的感觉。当地出租车司机调侃道:“这个体育中心是一个错误的方案,放在了错误的位置”。
?在体育中心内部通行时,由于各个场馆造型非常接近,导致空间感受千篇一律、各向一律,由较为严重的视觉疲劳和无趣感。
2.3.大运会开幕式的角色互换
经深圳市政府会议决定将第26届大运会开幕式从龙岗体育场调整至深圳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深圳湾体育中心从开始的一个麻烦缠身、默默无闻的代建场馆,变成现在各方瞩目的开幕式重要场馆。
2.4.深圳湾体育中心的环境-行为互动的策略
2.4.1.日方对“大树广场”的坚持
在方案设计阶段,除了对标书中的“体育公园”的应对策略上有重大的分歧外,对体育馆和体育场之间的室外空间的处理上,中方建筑师和日方建筑师也有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建筑造型;另一方面,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灰空间”,把消极无用的场馆之间的空间变成了积极有意义的半室外空间。同时在空间中,强调光影的变化和营造,并称之为“绿树广场”。虽然没有提及环境-行为互动的策略,但实际上日方建筑师考虑通过此空间的营造把城市和建筑融为一体,通过空间的塑造吸引更多的人进入体育中心,和建筑产生互动。
中方建筑师根据常规的设计习惯,认为场馆之间的区域无实际的使用功能,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应该做大规模的结构覆盖处理。因此在确认总体布局后,仍然尝试按传统地设计方法,避免大面积的半室外空间的营造。
2.4.2.在与“海之贝”争夺过程中,规划部门的认可。
“大树广场”的创新性的半室外空间的营造,受到了规划部门的大力认可,认为是大大增加了城市与建筑的互动,是一个建准内的城市空间。所以综合其他因素,规划部门力排众议,大力推荐了”春茧“方案。
2.4.3.实际使用情况调研
不论是大学生运动会举办的时段,还是日常时间段,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大树广场”部分始终是市民和参观者关注的焦点,不但吸引了大量的人员进入其中驻足观赏,也吸引里市民在此区域进行活动。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成功,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从“环境-行为互动”的角度上讲,其脱离了国内一般段位的建筑师和所谓专家所谓“节俭办赛”、“装饰性构架”、“经济实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从城市的角度、建筑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对建筑空间的营造。
3.在后续项目中“环境-行为互动”的尝试
3.1.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体育中心方案的尝试
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体育中心的设计中,通过双层平台、景观塔、观众大台阶、室外廊桥等特色和非常规的空间,试图营造建筑与学生的行为互动,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在体育中心活动,避免常规设计方法的体育中心中的冷僻。
3.2.天津武清体育中心的借鉴
随后设计的天津武清体育中心的设计中,同样借鉴了深圳湾体育中心的设计思路,尤其在场馆之间设计了一条半室外的“中通道”,也是考虑营造一个可以将城市人流吸引至体育中心,并使之在此区域停留的半室外积极空间。在临近完成之时,也得到了大家的对空间感受的认可。
4.行为模式的调查报告
以两个典型的体育中心(一个是典型的分散式的,一个是典型的集约式)的为样本,调查普通市民对其园区空间参与意向。以评判两种模式的体育中心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市民的吸引力强弱,以判断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对人的参与行为的影响力和互动方式。
通过“百度街景”,对两个体育中心的主要城市道路视角上的图片进行对比,供调查对象评判其喜好和空间参与意向。
4.2.1.龙岗大运中心
4.2.3.深圳湾体育中心
沿街空间感受(由强到弱填写A\B\C) 进入活动参观意愿(由强到弱填写A\B\C) 大致理由
深圳龙岗体育中心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深圳湾体育中心
问卷结果(15人):
沿街空间感受 进入活动参观意原 备注
深圳龙岗体育中心 23 27 A为3分、B为2分、C为1分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29 23
深圳湾体育中心 38 40
?深圳龙岗体育中心:
建筑颜色暗淡、封闭感强、造型常规,沿街空间感受不佳,但由于体育馆有沿街出入口,进入互动意愿较强。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颜色鲜明、造型优美,沿街空间感受较好,但由于建筑沿街较远,极润互动意愿较差。
建筑单体沿街造型丰富,沿街空间感受好,有较强烈的建筑空间造型,给人以吸引力,进入互动意愿强烈。
整体式建筑布局,以及由形态吸引的虚空间对吸引城市人流,产生环境-行为互动(单指进入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克莱尔.库柏.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行为学概论 李道增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