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及施工质量管理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期   作者:相湘
[导读] 建筑行业新技术的使用可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对于
        相湘
        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建筑行业新技术的使用可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及其施工质量管理相关内容,表述如下。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新技术;质量管理
        
        新时代的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可确保施工质量,能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下就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技术
应用的总结。
        1.建筑施工新技术
        1.1电气接地技术
        在高层住宅项目中,电气接地技术是施工非常重要的环节。该技术对接地装置有明确的要求,一是配电所的接地体需要采取水平敷设方式,接地体长度为2.5米,直径至少为12毫米的圆钢或者厚度至少为4毫米的角钢和钢管,并使用扁钢将接地体连接成闭合环形;二是接地体要埋设在配电所墙外,距离至少为3米。接地网埋设深度要远远大于本地区冻土层厚度,埋设深度至少为0.6米;三是高层建筑避雷针或避雷线要设置独立接地装置。对电路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确保了高层住宅用户用电的安全性。
        1.2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施工技术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内容,也是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施工环节。防水施工技术可避免建筑物出现裂痕。要想提高建筑物防水效果就需要准确把控漏水的关键点,开展综合治理,设置性能良好的排水系统。比如容易漏水的关键点可多道设防、密封好防水节点,施工中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并注意优化施工工艺。在屋面防水作业中,以防为主、以排为辅。我们做法是将聚合物水泥基符合涂抹在屋面上,此种施工技术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可有效解决基层渗水、板缝渗水以及节点渗水等问题。在屋面上涂抹防水材料时要分多次涂抹,第一层涂料干燥之后再涂抹第二次涂料。屋面缝隙部位要使用防水刷多涂抹几遍,以防出现积水问题。外墙防水作业中要求施工人员要注意空鼓和灰层开裂部位,可以采取加气砼砖墙施工方式,可以将钢丝网挂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空白处,处理后再进行抹灰。除了外墙防水和屋面防水外,严格控制基坑开挖时涌现出的地下水也是防水施工的重要环节。其中基坑开挖时地下水的控制措施见表1所示。

        1.3悬挑脚手架施工技术
        悬挑式脚手架的安全管理难度是极大的,涉及管理制度、施工方案、材料检验、间距控制、安全防护、验收管理等各个方面。这里就施工方案的编制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相关总结。
        具体来说,编制悬挑式脚手架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与设计单位的必须就图纸问题达成一致,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确定脚手架的高度等信息;第二,必须对各种涉及到的设备进行充分了解,并且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推导和分析脚手架所需数量及规格;第三、施工方案中应明确脚手架的选择方法,比如根据建筑结构、最大承重、本地区风力情况等,都会影响到脚手架的选择,同时,还应根据事先调查的情况确定脚手架之间的距离,为后续脚手架的安装打好基础;第四,在各方对悬挑脚手架的安装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一致通过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结束施工后需要对各项参数进行对比,确保脚手架的安全性能。
        为了让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在使用中必须避免多楼层同时施工,并且避免将大批量的建筑材料同时堆放在脚手加上,降低脚手架的承重压力;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禁止作业人员随意拆卸横杆连墙件等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在特殊天气情况下应停止施工并组织作业人员离开脚手架结构,避免高处坠落、磕碰等意外情况;在拆卸脚手架的时候,应重上到下进行拆除,同时安全管理人员需对脚手架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杜绝脚手架坍塌等安全风险。
        1.4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软土地基情况较多,而采用最多的是CFG桩复合地基,现对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技术小结。CFG桩复合地基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和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和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基通过褥垫层与基础连接,无论桩端落在一般土层还是坚硬土层,均可保证桩间土始终参与工作。由于桩体的强度和模量比桩间土大,在荷载作用下,桩顶应力比桩间土表面应力大。桩可将承受的荷载向较深的土层中传递并相应减少了桩间土承担的荷载。这样,由于桩的作用使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变形减小,再加上CFG桩不配筋,桩体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作为掺和料,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设计中,基础与桩和桩间土之间设置一定厚度散体粒状材料组成的褥垫层,是CFG桩复合地基的一个核心技术。基础下是否设置褥垫层,对复合地基受力影响很大。若不设置褥垫层,复合地基承载特性与桩基础相似,桩间土承载能力难以发挥,不能成为复合地基。基础下设置褥垫层,桩间土载力的发挥就不单纯依赖于桩的沉降,即使桩端落在好土层上,也能保证荷载通过褥垫层作用到桩间土上,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1.5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施工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也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内容。由于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水化热作用,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需要施工人员严格控制好混凝土温度控制、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出现开裂问题。主要控制措施有:1.选择水化热低水泥,比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2、混凝土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3、施工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施工。4、设置施工缝。5、控制入模温度控在一般控制在25℃,夏天不超过30℃。6、二次振捣工艺。7、采取保温保湿养护。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试工试验和温度监测,以保证对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
        2.强化对新技术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完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完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是施工质量管理的前提。施工之前,需要具体了解工程项目所处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交通情况等,以便制定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管道铺设、线路照明以及布局主体结构提供技术支撑,避免设置不当导致的返工问题。项目施工之前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体系,职责明确部门和个人,在多部门参与下共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此外,施工前期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人员准备、物资准备,为后续施工提供完善的条件。
        2.2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长、任务量大、参与部门多,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全体施工人员树立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自上而下将质量管理落实下来,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2.3健全现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有序开展,并能对作业人员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要立足细节展开,优化每个施工细节,确保施工质量。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由监督管理小组负责维持施工现场秩序,并监控每个施工环节。如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方案的落实以及施工人员的管控等,监督管理工作要持续到工程结束。严格的现场管理制度可极大避免违规情况的出现,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可缺少的措施。
        2.4强化管理人员安全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强化安全意识。管理人员在施工之前需要排查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落实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编制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安全撤离。强化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针对施工人员存在的违规操作要加大处罚力度。重点加强对高危作业人员的管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高危作业项目安全检查没有问题后方可开展,若检查存在问题要记录清楚,及时上报。
        2.5严格落实工程项目验收工作
        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工程验收是项目施工最后一个环节,验收工作同样也影响项目整体施工质量。工程建设单位需要接受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查,确保工程结构、技术、材料、设备等各个环节质量均满足要求。验收期间若发现质量不合格,质检部门有权要求工程建设单位整改,直到达到验收标准。
        3.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工作的重点,新技术的施工更需要强化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制定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力锋.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及施工质量管理[J].消费导刊,2020,(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