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数字化技术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术精确度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将本院92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办法,观察组采用一种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主要是CT断层序列图像三维重建还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手术治疗办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的精确度。结果: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指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手术精确度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术治疗牙颌面畸形有较大积极作用,适合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牙颌面畸形手术;数字化技术;三维可视化;牙科手术;手术模拟
近年来,随着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牙科手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手术中应用了数字化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科研究通过计算机辅助三维虚拟截骨系统(CAVOS)、CT断层序列图像三维重建还原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者联合,辅助进行牙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8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11日期间收治的92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平均年龄为(30.12±7.64)岁。对照组46例,平均年龄为(30.98±7.58)岁。患者平均病程(6.23±1.62)月,以手术干预6个月后节点的患者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具体情况为:牙形态、大小、数目等异常;上下牙弓关系不协调;牙排列、牙合关系及牙合曲线不协调等。本次研究的全部参与者事先都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无精神病史,所有患者目前均已治愈出院。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牙合模型检查,发现有如下情况者:(1)牙形态、大小及数目异常;(2)上下牙弓关系不正常;(3)牙排列、前后向关系及曲线不正常;(4)颅颌面关系不正常;(5)牙颌面、脸部三维形态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
排除标准:(1)合并有牙与牙周病变;(2)其他经本科讨论认为不宜纳入研究的病例。
1.3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相同种类的手术方案,但术前的规划和设计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3.1对照组手术方案设计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方法,其中主要基于头影测量的结果,在计算机颅面轮廓图二维平面上进行手术模拟与预测,手术方案设计主要依靠本科牙科主治医师的经验。
1.3.2观察组手术方案设计方法
观察组运用数字化技术,主要采用美国3D Systems提供的JIAD系统。该系统可对通过螺旋CT扫描得到的病人头部CT断层序列图像进行分析,通过数学算法对其进行三维还原重建,得到病人头部骨组织、牙组织的几何拓扑信息,从而展示给医生一个直观的三维模型。医师可在系统中进行操作,选取骨组织作旋转、平移、切割等操作,通过改变骨组织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模拟手术效果。
1.4观察指标
手术效果指标:本次研究采集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牙性测量、软组织测量、骨性测量、垂直向测量四类数据。主要考察其数值与审美线间的差异变化。
手术精确度指标:主要参考干预后6个月时手术更改的牙颌面组织与术前手术规划的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指标为其X轴、Y轴、Z轴的三维偏移量。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经干预6个月手术效果指标对比
在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牙性测量、软组织测量、骨性测量、垂直向测量指标相比对照组而言,与审美线间差异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更好,详见表1。
2.2患者手术精确度对比结果
在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手术组织X、Y、Z轴实际位置与原定手术计划偏移量相比对照组而言,数值更低,说明手术更加精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结束语
本次研究证明,用了数字化技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手术效果更贴合计划设计,手术精确度更高。笔者认为,数字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手术效率,术前进行数字化手术辅助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预见性,让医生在术前便心中有数,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现术前的规划设计,完成精准手术,值得大力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肖琪,程烨,王怡,蒲玉梅,达明杰,王育新.数字化手术导板在双颌正颌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9(11):1063-1069.
[2]刘曙光. 数字化技术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A].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2018:2.
[3]沈末伦,王旭东.数字化三维手术模拟在正颌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03):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