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阴虚湿热型”痛风证治心悟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4期   作者:罗伟 陆永明
[导读] 为“阴虚湿热型”痛风立论,给“年轻化”痛风患者,
        罗伟 陆永明
        太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为“阴虚湿热型”痛风立论,给“年轻化”痛风患者,打开中医药治疗方便之门。
        关键词:阴虚湿热、调肝治肾理脾、辨证论治
一、前言及痛风定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之一的高尿酸血症人群,与日俱增,而痛风成为高尿酸血症最被人熟知的病理产物。且其发病年轻化趋势日益突出,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人体代谢性疾病。不规范的治疗,不仅让病情反弹,还加重患者肝、肾功能负担,使患者身心疲惫。为此,对医者而言,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选方用药能力,才是医者仁心之道。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素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uric acid)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类,原发性痛风占绝大多数。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
二、痛风的《内经》探源与历史沿革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
        肝之合筋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生成》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经脉流行不止,……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风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是动则病……足大趾不用。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是动则病……足下热而痛。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为此诸病,盛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以上为《内经》中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部位的概述,结合《内经》笔者认为痛风发病根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肝亢肾虚;病机为肝失疏泻、肾失滋化,即西医学理解的“肝不解毒、肾不排毒”;而病位显而易见为:肝、脾、肾三脏受累。
        时至,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提到“彼痛风者,大率因……夜则痛甚……治法以辛热之剂。”论中将“痛风”的病因、病机、发作时间及治法做了概述。


三、现代医家治疗痛风思路及笔者临证心得
(一)现代医家对痛风的辨证分型概述
        现代医家对痛风分型,大多为以下几类:
        1、湿热蕴结型(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2、寒湿痹阻型;3、脾虚湿滞型;4、瘀热阻滞型;5、痰湿瘀阻型(痰浊阻滞、痰瘀互结);6、正虚邪瘀型(肝肾亏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
        从证型分类不难看出,对应的治则多为:从湿、从痰、从瘀和从脏腑(补虚)论治。故选方多为: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鸡鸣散、防己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如:方策等将168例病人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分别采用四妙散、枝腾汤、涤痰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4.6%。
(二)笔者临证心得
        笔者结合多年跟师及自身门诊治验,临床上除以上医家总结的临证经验分享外,还有一型患者日渐增多,即“阴虚湿热”型。此型患者以16~35岁左右患者多见,追溯患者痛风发作前生活起居及爱好,患者多因学习或工作压力,多伴:熬夜、三餐不定时,嗜食辛辣甜食等,这些不规律作息与饮食习惯。打破了人体正常的“运化规律”,久而久之,阴液耗损、脾胃内伤,从而导致各类疾病。笔者所述“阴虚湿热”型痛风,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脾胃论》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运化功能失司,首先易形成病理产物:“湿邪”,湿邪自身具备重浊、黏滞、趋下等致病特点。且其致病与转化又跟人的体质有关,故有寒湿、痰湿、湿热等不同。之后脾胃伤则脏腑伤,脏腑伤则疾病生,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此可见,我们自出生后的调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顾护。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生理上,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维持脾胃运化水谷功能的正常及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病理上,对于气机郁滞者可疏调而畅行之,郁结者疏调而消散之,逆反者疏调而从顺之,下陷者疏调而升举之,紊乱者疏调而规顺之,不足者疏调而补益之,夹瘀、夹痰、夹湿者则疏调而化之、祛之、渗利之。从而达到《内经》和《金匮》所言“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目的。
        基于以上“阴虚湿热”型痛风的病因、病机,笔者自拟“滋肾调肝饮”以治之: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20g、泽泻12g、枸杞20g、菟丝子20g、淮牛膝12g、墨旱莲20g、女贞子15g、麦冬15g、玉竹15g、石斛15g、党参20g、竹茹15g、卷柏15g
        煎服方法:上药以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即可适温服用,第二次及以后煎服时,加冷水或开水煮沸10分钟即可适温服用,每副药吃七次(三天半),每天两次,早晚温服即可。
        方义分析:《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体阴而用阳”且肾为肝之母,故本方取名“滋肾调肝饮”,通过“补母以养其子”,全方用药,平补肝肾不忘健脾除湿,立方从病机“肝肾阴虚,脾胃湿热”出发,从而使“肝失疏泻、肾失滋化、脾失传输”病理得以纠正,故对“阴虚湿热”型痛风收效甚好。此方亦可“异病同治”,用于其他病机为“肝肾阴虚,脾胃湿热”的病症所选用。
四、感悟与展望
        痛风发病日渐年轻化,除了中医师正确的辨证选方、用药外,亦离不开患者生活起居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虽然患者痛风发作时可以选择中药或西药治疗,但“是药三分毒”!现代人的思想觉悟,何时才能向《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转变;何时才能“管住嘴”,从而“治未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