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凤迎源针法的临床机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4期   作者:孙冰 郑雪娜 谢嫣柔 许淑清 刘初容
[导读] 总结整理近几年有关赤凤迎源针法的文献,归纳其临床应用机理
        孙冰 郑雪娜 谢嫣柔 许淑清 刘初容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总结整理近几年有关赤凤迎源针法的文献,归纳其临床应用机理,认为赤凤迎源针法临床上具有较单式补泻手法更好的疗效,可以广泛应用,但针对目前的临床来看,其应用还很局限,其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够。
        关键词:赤凤迎源、复式补泻、临床机理
        
        赤凤迎源针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创始人徐风在《针灸大全》[1]中记载:“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包含了三才法、提插与捻转法、徐疾泻法、飞法,属复式补泻手法。是行之有效的催气、行气、调气的针法,兼有泻实之功效,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临床多用于治疗经络气血壅滞之证。后世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赋予其新的内涵,使此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1.临床机理
        赤凤迎源针法具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之功,可以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刺激较强,针感作用持久。针对其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三才理论
        人秉受天地之气而生,与天地相应,可将每一部位三分而应天人地,其上为阳为天部,其下为阴为地部,其中阴阳相合为人部。依据三才而行刺法的理论早在《内经》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并未出现十分确切的概念,可以说是依据三才分部而刺的理论萌芽阶段[2]。明代是针刺手法理论繁盛的时代,泉石老人明确提出穴位从浅到深分为天人地三部,如《金针赋》云“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进而按照天人地三部发展出“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等分层操作的复式补泻手法,其理论更加明晰,刺法更加复杂,可以看做三才刺法的理论成熟阶段,此针刺理论及手法一直被后世医家沿用。
        赤凤迎源针刺时先直刺入深层得气,再提至浅层摇针候气,然后刺入中层施提插捻转后结合飞法。此法分三层操作,结合三才理论,先深后浅,引邪外出,后在中层施飞法,可加强针感及疗效。如此分层操作,则可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和阴阳营卫,使针刺取得应有的感应[3]。
        汪机[4]在《针灸问对》中提出此法的作用,即“行络脉”。在中层做飞法的作用在于行络脉之气,催气守气,保持得气感应。进退针规则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从而快速缓解疼痛。
1.2循经感传理论
        曹方[5]等人于感传受阻的关节部位行施以飞经走气针法,并通过测定发现,此法可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现象的传导,起到“通关过节、催运气”的显著作用,从而对提升针灸临床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循经感传[6]是针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但研究表面此现象真实存在。通过针刺以及灸法、电针等刺激作用于腧穴后,受试者会感受到针感沿经脉走行方向蔓延。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7]。从事针灸者都深知针刺近躯干的上部腧穴时,针感向远端放射的概率较高。反之,针刺四肢远端腧穴,如欲运气上行较为不易,特别是过关节尤难[8]。

以往的研究表明,一般在进行循经感传测定的时候,腕、踝、肘、膝、髋等人体的关节部位往往是感传难以通过的部位,而明代徐凤的飞经走气针法正是“通关过节,催运气”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得气的针感更好的到达病所,增强疗效。
1.3针刺镇痛理论
        赤凤迎源法其镇痛的机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其针感和刺激量均较一般针刺要强,其镇痛效果也更明显。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二是阻断痛觉的不良循环。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通过针刺提高痛阈,增加了疼痛的耐受力,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9]。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镇痛是在机体内发生一个从外周到中枢、从神经到体液,其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甚至生物电、磁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整体性整合过程[10]。赤凤迎源针法除能通过神经、体液等机制产生一般的针刺镇痛效应外,还能通过良性刺激改善气血循环,增加局部血供,促进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消除病患的炎性水肿并改善患处神经的营养,可防止肌肉萎缩及组织粘连,达到舒利筋肉,缓解疼痛和挛急的目的[11、12]。
        美国一项研究[13]发现针刺可促使机体释放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研究人员通过对有一只爪子不舒服的实验鼠的相应膝盖部位进行约半小时的针刺,结果发现实验鼠机体释放一种名为“腺苷”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天然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实验鼠的疼痛。检测显示针灸后相应部位腺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以上。其发现揭示了针灸止痛确实存在科学原理,也为针刺镇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14]。
2.小结
        赤凤迎源针法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但因其是多种单式手法的配合应用,操作较为繁复,历代医家在记载阐述时多有不同,不利于后世继承和发扬传统针法。现代虽有多人整理总结过赤凤迎源的操作手法,但总结起来,其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够。目前临床病患及医生数目的偏差,导致医生没有大量的时间针对每一个患者运用不同的针法,往往只是简单的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而后接通电针;若能将传统针法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定会取得优于普通针刺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明-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6.
[2]姜青松,王庆其.浅谈三才思想在针灸学中的体现[J].中国针灸,2014,34(7):709-712.
[3]杜敏.烧山火针法的应用探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4]汪机.针灸问对[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71一72
[5]曹方,周丹,曹迪,等.飞经走气针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308-310.
[6]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6 -47.
[7]Zhang WB,Zhao Y,Fuxe K.Understanding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 by Volume Transmission in Peripheral Tissue[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3,19(5):330-339.
[8]戴晴,盛燮荪,陈峰.《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解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16-17.
[9]董礼,严隽陶,李善敬.疼痛与针刺镇痛[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8-770.
[10]牛旭艳,司银楚,牛欣.近十年针刺镇痛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65-270.
[11]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现代中医药文库)[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629.
[12]倪家骤,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8.
[13]Goldman N Chen M,Fujita T,et al,Adenosine A1 receptors mediate loc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J],Nat Neurosci,2010,13(7):883-888.
[14]郭烨.腺苷及其受体与针刺镇痛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