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楠
32130219910113****
摘要:建设的项目工程应当秉持安全技术生产的原则,结合预防、治理的方针对策为一体,全面优化企业的安全施工进程,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重要的一环。近年以来我国的安全技术生产和工作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应当保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倡导安全技术生产、安全技术施工的理念,从企业技术施工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落实。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控制要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素
引言
虽然国家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也频繁出现许多社会影响非常恶劣的事件,这些事件所引发的后果不得不让人深刻反思。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和国计民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也不会发展到如此程度。
1建筑工程特征分析
首先是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建筑工程筹建、决策、设计、材料、设备、环境、工艺、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等内容,均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工程变动明显。建筑质量随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房屋质量变动更为显著,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均会对建筑施工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使得工程质量随之变化。最后是隐蔽性较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且在工程建设期间,中间环节和隐蔽工程较多,加强了工程质量的隐蔽性。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做好多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防止工程竣工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进而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内部的实质性质量问题,最终威胁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2.1质量监督人员能力不高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也会因为质量监督人员自身能力素质不过关而出现各种问题,进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增加事故出现率。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占比较大,但这类型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督上却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项问题就是质量监管人员并未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造成监管中原本能够纠正解决的问题,失去最佳解决时间,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未经过专业培训,施工人员自身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工程要求,在施工作业中很难满足设计目标和要求,从而增加质量问题额出现概率,削弱工程建设效果。
2.2安全技术生产技术施工制度不落实
施工的现场安全技术施工需要从项目的安全技术生产技术施工制度入手,但是往往很多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生产责任不明、奖惩不分明、制度不完善;一些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施工制度流于形式,安全措施整体都是不到位的;同时班组的检查、项目检查都是欠缺的,整体导致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较为薄弱,项目的施工往往存在较大的潜在隐患。
3加强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措施
3.1重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防范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项目施工前便要对工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确保所有风险源能够全部罗列出来,以便于针对不同风险的类型、风险严重性、风险发生概率来制定出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确保企业在做出风险决策时能够具备可靠、完整的数据依据。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应明确管理重难点,切实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在企业内部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风险管控习惯。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要彻底转变以往的重进度、轻质量的管理思想,强化施工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作为项目施工中的主导工作,即使出现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也要贯彻质量优先的思想。建筑企业还要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风险管理、评估、预防等培训工作,推行持证上网制度,并由领导人员对风险评估措施的薄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督促,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
3.2施工技术交底的要素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和工程师应充分了解建筑项目的设计意图所有技术的要求和标准。掌握建筑工程总体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关键部位及特殊部位的施工技术要求,完成技术交底。充分了解建筑企业的设计意图,以防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建筑设计要求的现象,为后期建筑施工造成隐患。及时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洽谈,签订相关合同,保障自身权益,必要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负责人及时与设计师进行核对校对,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原则性问题。
3.3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控制体系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开展,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编制建筑质量技术管理手册,制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所有建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规范性,减少出现建筑工程技术问题,强化现场质量检查标准,制定检查与监督工作的监管体制,提高现场施工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养,加强岗位培训。
3.4建筑工程竣工阶段技术管理要素
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竣工后建筑工程进行验收评定、建筑工程各单项工程的工程质量。通过科学的测量方式和测量方法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工程部分和结构,以及工程承包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性能进行测评,将测定出来的结果进行校对,分别评定出合格项目与不合格项目,并对建筑总体的质量进行总评,确定建筑工程是否达到验收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下一步申请申报的项目,如果未达到建筑验收标准,则关停项目重新返工或永久关停。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的所有工程资料都应进行严格整理,因为建筑物工程资料是进入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检测评价过程中的客观反映,确保所有建筑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以便审核部门提高质量检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建筑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施工单位应该建立起实时的施工质量评估与施工事故报告的工作制度。采用动态的跟踪抽查以及专人定点负责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由于操作失误或是教材不达标导致的施工工程事故,施工人员应该以即时通讯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上报,并交给施工负责人与监理主管进行解决。若存在隐瞒不报或是拖延处理的情况,应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追责。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工地现场的安全员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保障项目整体是公平公正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施工作业安全性,维护整体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工作,正确认识质量监督,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是管理人员重点考量的内容。希望本文论述,可对质监站人员有所帮助,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效果,从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权责划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建筑工程规范性,进而促进工程的顺利竣工。
参考文献
[1]龚艳萍.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居舍,2019(34):152.
[2]李飞.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构架[J].智能城市,2019,5(19):110-111.
[3]潘亚雄.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控制要素[J].产业科技创新,2019,1(09):99-100.
[4]李涛.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及控制要素[J].山西建筑,2018,44(36):186-187.
[5]刘哲.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17(10):279.盛楠
32130219910113****
摘要:建设的项目工程应当秉持安全技术生产的原则,结合预防、治理的方针对策为一体,全面优化企业的安全施工进程,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重要的一环。近年以来我国的安全技术生产和工作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应当保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倡导安全技术生产、安全技术施工的理念,从企业技术施工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落实。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控制要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素
引言
虽然国家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也频繁出现许多社会影响非常恶劣的事件,这些事件所引发的后果不得不让人深刻反思。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和国计民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也不会发展到如此程度。
1建筑工程特征分析
首先是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建筑工程筹建、决策、设计、材料、设备、环境、工艺、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等内容,均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工程变动明显。建筑质量随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房屋质量变动更为显著,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均会对建筑施工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使得工程质量随之变化。最后是隐蔽性较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且在工程建设期间,中间环节和隐蔽工程较多,加强了工程质量的隐蔽性。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做好多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防止工程竣工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进而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内部的实质性质量问题,最终威胁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2.1质量监督人员能力不高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也会因为质量监督人员自身能力素质不过关而出现各种问题,进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增加事故出现率。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占比较大,但这类型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督上却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项问题就是质量监管人员并未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造成监管中原本能够纠正解决的问题,失去最佳解决时间,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未经过专业培训,施工人员自身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工程要求,在施工作业中很难满足设计目标和要求,从而增加质量问题额出现概率,削弱工程建设效果。
2.2安全技术生产技术施工制度不落实
施工的现场安全技术施工需要从项目的安全技术生产技术施工制度入手,但是往往很多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生产责任不明、奖惩不分明、制度不完善;一些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施工制度流于形式,安全措施整体都是不到位的;同时班组的检查、项目检查都是欠缺的,整体导致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较为薄弱,项目的施工往往存在较大的潜在隐患。
3加强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措施
3.1重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防范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项目施工前便要对工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确保所有风险源能够全部罗列出来,以便于针对不同风险的类型、风险严重性、风险发生概率来制定出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确保企业在做出风险决策时能够具备可靠、完整的数据依据。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应明确管理重难点,切实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在企业内部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风险管控习惯。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要彻底转变以往的重进度、轻质量的管理思想,强化施工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作为项目施工中的主导工作,即使出现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也要贯彻质量优先的思想。建筑企业还要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风险管理、评估、预防等培训工作,推行持证上网制度,并由领导人员对风险评估措施的薄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督促,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
3.2施工技术交底的要素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和工程师应充分了解建筑项目的设计意图所有技术的要求和标准。掌握建筑工程总体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关键部位及特殊部位的施工技术要求,完成技术交底。充分了解建筑企业的设计意图,以防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建筑设计要求的现象,为后期建筑施工造成隐患。及时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洽谈,签订相关合同,保障自身权益,必要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负责人及时与设计师进行核对校对,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原则性问题。
3.3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控制体系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开展,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编制建筑质量技术管理手册,制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所有建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规范性,减少出现建筑工程技术问题,强化现场质量检查标准,制定检查与监督工作的监管体制,提高现场施工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养,加强岗位培训。
3.4建筑工程竣工阶段技术管理要素
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竣工后建筑工程进行验收评定、建筑工程各单项工程的工程质量。通过科学的测量方式和测量方法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工程部分和结构,以及工程承包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性能进行测评,将测定出来的结果进行校对,分别评定出合格项目与不合格项目,并对建筑总体的质量进行总评,确定建筑工程是否达到验收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下一步申请申报的项目,如果未达到建筑验收标准,则关停项目重新返工或永久关停。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的所有工程资料都应进行严格整理,因为建筑物工程资料是进入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检测评价过程中的客观反映,确保所有建筑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以便审核部门提高质量检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建筑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施工单位应该建立起实时的施工质量评估与施工事故报告的工作制度。采用动态的跟踪抽查以及专人定点负责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由于操作失误或是教材不达标导致的施工工程事故,施工人员应该以即时通讯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上报,并交给施工负责人与监理主管进行解决。若存在隐瞒不报或是拖延处理的情况,应对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追责。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工地现场的安全员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保障项目整体是公平公正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施工作业安全性,维护整体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工作,正确认识质量监督,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是管理人员重点考量的内容。希望本文论述,可对质监站人员有所帮助,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效果,从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权责划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建筑工程规范性,进而促进工程的顺利竣工。
参考文献
[1]龚艳萍.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居舍,2019(34):152.
[2]李飞.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构架[J].智能城市,2019,5(19):110-111.
[3]潘亚雄.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及控制要素[J].产业科技创新,2019,1(09):99-100.
[4]李涛.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及控制要素[J].山西建筑,2018,44(36):186-187.
[5]刘哲.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17(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