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夏
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要:建筑物间距的控制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技术内容,本文对现阶段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间距审查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结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四个版本对间距控制要求的内容对比,从中得出近年来对于间距控制的发展趋势为:简化约束条件、指标内容“松绑”两个方面的变化。通过对发展趋势的总结,提出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辅助、增添设计导引等五条建议。
关键词: 建筑间距 规划管理 间距系数
1 背景与意义
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建筑间距是否科学、合理是民众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对于逐利的开发商来说,建筑间距越小,土地的利用率就越大;而对于居民来说,则间距越大,日照、通风、视线都会更好,所以建筑间距的控制一直是重要的规划管控要素。管理不当,会造成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1建筑间距控制的技术要求
对建筑间距的考量是建筑布局环节的关键内容。决定建筑间距的因素,主要有消防、日照、通风、视线等因素。其中,消防和日照是决定建筑间距的主要原因。建筑间距的控制内容主要由各地规划主管部门确定,通常使用日照控制与间距系数控制两种方法来控制建筑间距。
日照控制通过限定建筑底层窗台日照时数来控制建筑间距,一般会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规范性文件中的内容,在其基础上增加约束条件。不同的气候分区有相对应的指标值,如成都处于Ⅲ气候区,则住宅日照标准参照表中所述为大寒日日照时数≥2小时[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间距系数法是用拟建建筑物高度乘以系数来确定的最小建筑间距。其中对建筑之间的方位关系、不同的建筑类型有对应的计算系数与算法。利用系数法控制建筑间距的优点是清晰明了,易于操作,故系数法是国内各大城市建筑间距管理的常用方法。
1.2成都市建筑间距管理方法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文简称《规定》)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在满足现有国家标准规范的基础之上,结合成都市地域特点与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制订了相应的间距控制内容,内容中主要也以间距系数法与地方日照标准来进行间距约束。
2 现状问题
成都市于2015年7月开展建筑项目设计方案技术复核工作以来,对中心城区部分建设项目进行各项指标核实,在建筑间距方面出现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两点:
2.1面宽定义问题
在间距系数控制法中,主要有三个维度来控制间距系数,分别是:①居住/非居住②主要朝向(长边)/次要朝向(山墙)③高层/多层(低层)。按照《规定》所述[根据《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附录一名词解释第20条、第21条内容所述:
“20.高层建筑主要朝向:①高层居住建筑中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书房、健身房等的开窗(含阳台)面的朝向;②高层非居住建筑中次要朝向以外的朝向③高层建筑中面宽大于20米的各类朝向;
21.高层建筑次要朝向:次要朝向可设置卫生间、盥洗室、厨房、储物间、开水间、楼梯、内走廊窗以及服务阳台等”。
],建筑的面宽决定了非住宅性质的高层建筑的主要朝向与次要朝向(多低层建筑称为长边与山墙),高层建筑面宽>20米为主要朝向,多、低层建筑面宽>18米为长边。
如图1左一所示,一个多层的商业建筑,由两个规则体块A与B构成。主体建筑A(多层建筑),面宽为18米,建筑体B(多层建筑)面宽为5.4米,整个该面的面宽为23.4米,无法定义该面为长边还是山墙。
当对面建筑为高层住宅,且与之相邻的建筑面为主要朝向(如图2),则按照《规定》(2017年),若多层建筑该面定义为长边则最小间距为13米,若定义为山墙则最小间距为9米。事实上,面宽的定义由于建筑形态的改变而产生了诸多分歧(图1中的左二、右一、右二)。
从技术复核的工作中发现,在实际案例中,大多数项目的设计人员更倾向于留足够的距离,选择最为保险的作法,以避免方案在报建环节中出现不满足规范而耽误工期的情况。
2.2漏标尺寸
在进行技术审查工作中发现漏标标注尺寸的现象时有发生,漏标的尺寸若为不符合建筑间距要求的,视为建筑间距核实未达到要求。目前的工作方式仍然是利用人工自行在图纸上逐一检查,工作方式效率较低,遗漏几率大,核实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 对比与分析
在技术复核工作中所涉及的《规定》版本共有3个版本,现就依据这三个版本的内容对建筑间距的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3.1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技术内容对比
因间距控制内容较多,仅挑选五个典型的控制内容进行对比(表1),如高层非居住建筑主要朝向与多层住宅长边,相对应的实际情况为某处拟建商业办公高层,周边是老旧居民楼,这种情况易发生间距纠纷问题。现就上述控制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 1《规定》建筑间距控制内容不同年份对比
.png)
(资料来源: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年版、2008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3.2对比分析结果
从上述对比内容可以发现,2014年、2017版本较之前版本更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放宽了约束条件,关注地域性需求,契合了城市发展的趋势。
3.2.1简化控制约束条件
根据系数控制内容的第五条所述,关于高层住宅之间的错位布置中, 2008年版本的内容为三个可供选择的距离中选择最小的作为设计距离。2014年版本、2017年版本,则改为按照最小间距进行测量,化繁为简,不仅更易于核实,而且对于“距离”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清晰。
3.2.2指标内容“松绑”
在系数控制内容中,2008、2014年、2017年版本删除了部分必须大于等于建筑高度的一半的限定,如在第一至四条中发现,约束条件中删减了0.5H、1.0H、山墙面宽三种限制条件,仅保留最后的约束值,类似修改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系数控制的方法有所优化,降低了因系数控制导致的间距“浪费”(系数控制与日照分析中得出的间距均符合要求方可断定为合理间距),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建设单位试图在建筑高度上打擦边球,钻漏洞的行为。
4 建筑间距管控建议
4.1化繁为简,减少不易明确的内容
从《规定》的版本对比得知,近年来,为尽量避免管控内容中的漏洞问题,在约束指标上均尽量简化,做到守住最小值即可,系数控制内容的约束虽然少了,但其控制内容更加严谨,改善了语义不明确导致的建设单位钻漏洞的行为,同时也缩小了审核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4.2增强信息化手段辅助审查
目前对建筑间距的审查,仍然依靠审核人员审阅纸质与CAD图纸同时进行,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无法规避图文不一致的情况。如今已有部分城市是通过电子报批软件辅助审批流程,其方式是通过对地方规范性文件的解读,将规划管控条件转化为标准化内容,再编写为电子报批软件中的应用模块,用于辅助审查核实工作。
针对间距核实的应用模块,审查人员可自行定义主次朝向、计算机依据定义的内容自动检测间距,会很好的解决漏标尺寸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4.3 增添设计导引环节
从上述面宽定义问题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间距控制内容会影响建筑形态对外部空间的塑造。依照系数控制的硬性规定,这种间距的限定往往是不合理的,不能切实反映城市区位环境特征,也不能完全响应使用者的切实需求。系数控制内容的一致性使得层次单一的建筑布局(特别针对住宅区)、户型格局出现,城市空间布局呆板,毫无美感。
针对建筑间距这一微观层面的技术要求,建议引入中观层面的设计导引内容。如在片区城市设计中,可以就建筑高度、形态控制进行引导,并且针对城市外部空间层次类型进行区分。在重点区域的间距控制上适当提高城市设计的权威性,部分内容建议以硬性指标的方式纳入设计条件中。
4.4重视管控要素与监管内容的连续性
从规划管控的业务内容来说,建筑间距的管控内容是报建项目的审批依据。在建设项目通过审批,进行施工到最终竣工、销售、交付使用每一个环节均需要监管工作的跟进,监管工作不仅需要规划主管部门的响应,也需要与房管局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将监管的内容与规划管控的内容切实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响应“重监管、轻审批”的现代政府治理理念。
4.5 加强沟通机制,完善法规体系
在技术审查的工作中,关注点始终围绕的是建筑物间距控制的技术内容。技术问题始终可以由技术的方式去解决,如漏标尺寸,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方式避免类似问题;面宽问题,可以通过明确面宽的定义,或者以4.3增添设计导引的建议来缓解因面宽问题引发的城市外部空间趋同的现象。但在规划管理层面上,建筑间距的问题,牵扯的是社会层面的矛盾。如新建建筑遮挡老居民楼,日照时数即使达到标准仍然会引发周边居民的不满。
间距问题不仅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肌理变化,也影响着每户居民的居住质量。除了对于技术内容的处理建议之外,间距问题也时刻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加强公众与各方的参与,建立沟通机制,完善与建筑物间距相关的法规制定也是规划管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邢佳林.科学制定间距法规优化提升城市品质——浅谈对目前南京居住建筑间距管理的思考[A].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2]耿慧志,张乐,杨春侠.??《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综述分析和规范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4(06)
[3]陈越峰.??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从规划行政许可侵犯相邻权益案切入[J].?法学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