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6期   作者:管廷伟
[导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我国民生有极大的关联性,不仅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管廷伟
        身份证件号:3709021968****1113 山东省2622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我国民生有极大的关联性,不仅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科学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性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水土保持意识,确保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后,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态功能,实现工程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用
        1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
        1.1 对原有生态环境破坏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不仅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极易对施工地点的周边植被生物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被破坏后的工程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相对缓慢,因此即便施工单位开展植被重新移栽工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起到固水固土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会影响施工区域内土壤的含水量,加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其截流形成的水库会增加大坝上游区域土壤的含水量,同时会降低大坝下游区域的土壤含水量,继而造成对当地土壤水系统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周边原有植被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植被难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致使当地植被病虫害发生概率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1.2 造成的灾害种类较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水域的分布范围也极为广泛,不同区域的自然水域其自然环境也极为复杂。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建设管理人员需采用因地制宜管理原理,根据当地地质水环境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周边的水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也会造成破坏,如水利水电工程的不规范建设会增加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对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2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1退耕还林还草策略
        现阶段,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的区域就是坡耕地,若25°以上的陡坡未能落实贯彻退耕还林的发展政策,将会加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程,导致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愈演愈烈。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快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保证我国农民收入的同时,促使水流水电工程顺利进行。
        2.2利用主体施工空间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采用混合布置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施工场地分布在河流两岸,面积较大。设计人员要做好规划,设计出最佳的材料运输路线,尽量使用最短的路线,降低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避免逆向运输和二次运输,减少运输设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有效保护水土。施工人员应坚持生态修复的理念,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地表破坏和施工时间,合理回收或处理弃土弃渣,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施工结束后,应尽量在受损地表种植植物,修复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减缓河流生态的退化进程,确保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
        第一,生态修复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复合断面形态进行主河槽、马道的建设,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根据当地施工条件选择性修建季节性河道。
        第二,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根据河流的需求,选择性构建生态性的混凝土岸坡防护结构,利用当地区域内的天然材料,结合植被护坡技术缓解河流岸坡地质硬化情况,为河流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恢复奠定基础。
        第三,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在河流岸边设置生物隔离带,避免河流被外来物种所污染。生物隔离带的设置能够为河流水生物的栖息以及周边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丰富河流水生物的营养源。


        2.4过度经济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
        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合理规划粮果、林木的种植方案,实现对山地的自然坡度开发。
        第二,借助土地轮作制度提升当地的农作物产率,最大限度提升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模拟当地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当地构建可循环的经济模式,可选择在林地种植可食用蘑菇,借助产业链组合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保持当地的生态建设,避免过度经济开发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
        2.5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倘若已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发生环境退化问题,应立即停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组织技术工作人员重新编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方案,应用满足区域环境发展以及成活率相对较高的植被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此外,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的弃土弃石区域,针对性应用生物覆盖技术,实现对于周边地理环境水土流程问题的有效控制管理。
        2.6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
        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技术人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生态修复体系。
        一是根据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根据治理方案灵活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并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现状和生态量,充分发挥生态修复技术的价值。此外,施工人员还需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移植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生态修复优势,在工程建设区建设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第二,生态自愈机制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借助外力加速生态环境的自愈过程。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不同区域的自愈潜力,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借助科技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愈。此外,在生态自愈方案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生态自愈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实现生态自愈工作与人工辅助修复工作的有效协调,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地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2.7建立完善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利用监测体系的监测结果开展下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水平。
        一是要重视区域主要河流的水土检测工作,构建以监测站为主体、监测点分布广泛的检测体系。在完善检测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际调查,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
        二是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辖区内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管理者需要借助防治监测平台,充分结合当地优惠政策,切实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再次,借助防治监测平台,对水利水电工程所辖区域的水土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对当地植物、区域气温、降水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制,确保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的分布质量。
        四是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明确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奖惩机制,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因个人原因造成检测不到位的,立即给予相应处罚。
        结论
        水利工程设计要引进生态修复技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综合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率,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思,张高旗,吕录娜,等.多方面融合理念在城市河道修复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20(8):164-166.
        [2]成晔波,蒋立新,周剑.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10):289-290.
        [3]吴莉莉.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J].水利技术监督,2020(2):88-89.
        [4]丁玉娜.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设计的运用与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4):241-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