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实际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6期   作者:姜家兴
[导读] 随着我国科技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
 
        姜家兴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北京市  100095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习总书记多次就安全生产发表重要讲话,对企业提出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等要求。安全管理工作重在落实,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安全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与实际操作结合度不高。本文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结合所在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的特点,采用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若干安全管理活动,解决了安全管理工作“上热下冷”的弊病,有效控制作业现场安全风险,整体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安全管理、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危险源辨识、实际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我们国家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安全生产方针,习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实现安全生产方针和坚持“安全红线”要求安全管理人员更加合理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作为人们客观“改变世界”的一门专业学科,多个世纪以来已经产生了很多理论研究,著名的理论包括“海因里希”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等,在理论层面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规律进行了客观阐释。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安全理论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结合度不高。近几年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安全管理工作实际落地中能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作为一名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摸清摸透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运保中心作为航材院的科研生产服务保障部门,业务种类涵盖了水电暖运行、设备基建维修、运输服务等等,业务面广、作业现场分散且不固定。此外还涉及多种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种设备和危险作业,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一样,“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但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随之改变,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因为危险的存在,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的发生。
        正确理解安全管理与人、物、环境的辩证关系,就会在企业科研生产和服务保障中时刻把安全作为第一要素来抓。反之,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不注重安全管理,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阻碍科研生产和服务保障任务的正常进行。这正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支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在安全管理中,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只有将员工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安全管理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运保中心坚持运用群众观点,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查找身边隐患 安全从我做起》群众隐患排查和安全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员工的安全主观能动性,活动甄选出优秀建议予以采纳,内容涵盖了运保中心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走“群众参与安全管理”的路线,运保中心成功解决了安全管理工作“上热下冷”的弊病。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和辩证发展过程。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又对实践有反作用。安全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预防和消灭事故。随着人们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危险源的客观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对危险源“认识不到位”和管理失控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而危险源辨识,就是一个对于危险源的认识不断反复、上升的过程。危险源管理的关键就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可能造成员工伤害但“尚未被认识出来”的危险源。
        为了更好地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运保中心层面组织对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包括一线班组长开展危险源辨识方法和管理要求专项培训,同时请优秀班组分享安全管理经验,促进全体一线班组现场安全管理提升。
        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认识,是一个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在危险源“认知”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由具有丰富现场作业经验的老师傅带领新员工深入参与危险源辨识工作,新员工在此过程中也充分接受了作业现场安全培训。通过组织召开危险源辨识评价专题会,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参与危险源“风险量级”的客观评价工作,基于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对危险源的认知,最终形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经最终审定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对应发至相关班组。各班组重点针对新辨识出的危险源组织制定控制措施,将其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并对班组全体人员进行再培训以及效果考核,确保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新危险源的技术及管理控制措施。针对不可接受风险,运保中心组织申报安全类技措项目,通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的方式将其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与此同时,针对可接受风险,运保中心制定各类岗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文件,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触电、爆炸、机械伤害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以上各类安全管理文件又作为对危险源认识的成果,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培训和检查,进一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实际工作中,由于“四新”、工作环境、控制措施等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危险源也在对应地出现或消失,危险源所产生的风险也在增加或降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是一项弥久常新的工作。
        2020年起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国内安全生产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将继续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理念,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月红.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J]. 红旗文稿, 2016.
[2]冯思淇. 读书的辩证法[J]. 成功:教育, 2011.
[3]谈珈彤. 论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J]. 报刊荟萃:下, 2018, 000(001):P.10-10.
[4]黄国威. 领导干部要学习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J]. 领导科学, 2015(19):39-39.
[5]张鸿奇. 探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存在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