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6期   作者:程玉洁
[导读] 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城镇河道面临着堵塞等问题,
        程玉洁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摘要: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城镇河道面临着堵塞等问题,难以发挥出城镇河道的防洪、排泄作用。为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地区都将河道治理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城镇河道治理需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维持河道周边生态的平衡。为实现城镇河道的各方面效益,在治理模式与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考虑生态性,应用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避免治理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措施
        1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沿河截污不彻底
        外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城市污水排放仍以合流制为主,汛期截留雨污水量较大,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溢流入河污染河道水体。部分小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临河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由于沿河截污纳管建设滞后或不完善,造成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初期雨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道,导致出现河道水质不断恶化、水体溶解氧过低、自净能力丧失、水环境容量不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需要同步完善城市管网建设并积极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
        1.2垃圾倾倒、水生植物腐烂问题普遍存在
        在城郊河道两岸,由于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量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垃圾无序堆放在河道两岸,甚至直接倾倒河中,垃圾渗沥液或垃圾在汛期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这些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及其渗沥液直接排放河道严重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疯长蔓延和就地腐烂引起的生物污染是水体污染恶化的重要因素。菹草是一种季节性沉水植物,通过茎、叶、根来吸收水体以及沉积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秋发芽,冬季生长,4月和5月大量繁殖生长,夏季开始死亡并腐烂分解。由于许多城市河道营养盐含量过高,菹草过度生长,甚至是泛滥成灾,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由于缺乏管护和收割不及时,随着菹草大面积的腐烂衰败,残体迅速向水体释放营养盐,导致水体总氮总磷含量升高并降低水体透明度,严重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
        1.3河道堵塞淤积严重
        内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城区范围的逐步扩大及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城市地表河道被侵占或变成地下箱涵,造成河道堵塞、水流不畅。向河道中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是导致城市河道淤积的普遍现象,部分城市郊区存在临河规模化畜禽养殖,大量畜禽粪便沉淀河底,日积月累造成大量污染物缓慢而持久地向水体释放,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河道的堵塞和淤积造成河道水体流动性差,水动力不足,导致水体溶解氧过低,影响好氧微生物的生存。同时河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氮、磷等物质使得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季节发酵释放恶臭气味,进一步恶化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
        2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策略
        2.1科学合理规划城市河道设计
        市政部门在进行河道规划时,应当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尽量保持河道流域内空气及水分的有效流动,为河道流域周围动物、植物提供生存条件,确保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良好性。在进行纵向规划时,施工人员要注重河道自然形态的保持,促使河道蜿蜒曲折,展现城市生态河道的自然特性,避免截弯取直,通过实施人工干预手段,避免对河道流域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2注重河道河流污染监督控制
        保障河水水质的清洁,对凸显城市河流生态功能,提升河道社会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而言,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不能够直接将污水排入到城市河流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改变传统错误思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理念。在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先治理城市河道流域,单纯的治理某一段河道,很难嘎善治理效果,无法改善污染情况。彻底调查城市河道污染情况,详细记录河道污染源、河道污染原因。沿河道设置排污管线,结合实际情况,规划管线走向,控制管线流量,掌握河道流域内排污管线的连接,就流域内的水质,或存在潜在破坏风险的污水统一排放到排污管线内。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应当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与规定,注重河道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制度,按照规定执行制度,确保河道污染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河流污染的治理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原则标本兼治的治理措施,注重污染源治理,推进截污工程的建设进程,从而有效治理河道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2.3加大城市河道护岸建设力度
        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使河流护岸在水体与陆地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边缘效益,河流的变化将会直接体现在护岸上。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在河道护岸的建造方面,人们更关注的是护岸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种情况下,护岸建设时多选用砌石、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在陆地与水体之间起到了隔离作用,导致河岸生态功能难以实现,且这些护岸的使用使得河流的自净化能力、生态恢复能力较弱,河道常常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消失等问题。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河道护岸需要关注生态效益,从生态性的原则着手。首先,对河道两侧的岸坡实施必要的修理;其次,应用格宾网护岸。在这种护岸下,金属丝编成的网眼网笼中填充了块石,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柔韧性、透水性与抗冲刷能力,能够在河道生态系统中发挥其生态功能。此外,这种生态护岸结构下,还可以进行植物的种植,而这些植物对边坡又起到了一定的加固作用,使得边坡更为稳定与安全。
        2.4改善河流流线水体体征
        通过改善河道流势,转变河床受力情况,确保河流流失的自然与正常,避免河底出现大范围的冲刷带。深入分析河流水体特性,确保其多样性,促使流水、深潭和浅滩共存,为植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条件,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保持生物多样性,选择植物+石头、植物+浮石带治理措施。前者指的是人工将石头按照趋势,填进河岸内,填平沟壑及鱼塘地势,为依赖此地的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浮石带治理指通过人为构建钢筋混凝土构架来抵御洪水,同时可以作为鱼潮。
        2.5对河道中的污泥进行处理
        在进行河道疏通过程中,疏通挖掘河道淤泥,可实现河道自净能力的提升。从河道内疏通出来的淤泥,含金量较高,这些淤泥要经过检测后再处理,避免淤泥污染周围环境,降低二次污染现象。就淤泥堆放处,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重金属影响周围水质,充分做好淤泥有害物质处理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紧张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都十分严峻,为推动城市建设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是生态建设的要求,也是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系统实施的理念,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生态治理技术的优势。加强河道水环境协调管理力度,实现对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控制,改善河道生态,提升水质,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01):34-36+33.
        [2]于坤烁.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对策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6):30-31+35.
        [3]江胜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2):189+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