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勤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八小学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培育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学科学与用科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机会,在探究中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知识、思维模式、学用结合
《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说:“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科学教育越早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作用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助力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探索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具备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科学知识要从低年级打基础。科学知识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能力的载体。现阶段已经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小学科学教育,内容都是学生身边最常见、最基本的一些事物和知识。要培养学生具备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就要从低年级抓起。
例如,教学二年级科学《今天天气怎么样》时,带领学生从“今天是什么天气”入手,引导学生说说以前还遇到过哪些天气?然后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猜一猜这些符号各表示什么天气,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再通过阅读一份天气预报,了解更多的天气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积累了最基本的气象知识。
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饲养、栽培、制作等技术,丰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热爱。
3、教给学生科学的卫生健康知识。高年级学生身体正快速生长变化。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卫生健康知识。比如:怎样保护眼睛和心脏;科学的刷牙方法;如何锻炼、保护骨骼和关节;饮食营养怎样做到平衡;青春期保健等等。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以后艰苦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4、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科学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多与学生分享,不懂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探讨,助力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作准备。
例如,教学四年级科学《常见的岩石》:课前,教师要去采集岩石实物标本,并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充分了解各种常见岩石的特征。课上,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认真仔细地观察岩石标本,通过在白纸上“划一划”、相互“敲一敲”、用吸管“滴一滴”等方式,了解不同岩石的颜色、颗粒大小、吸水性、敲击声,有无气孔、条纹,有无动植物的痕迹,等等,指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岩石。然后让学生任选一种常见的岩石,参照花岗岩的示例进行描述,让同伴猜一猜描述的是哪一种岩石?比一比谁的描述准确又全面。课后,指导学生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如有疑问,师生再共同探讨。这样,师生既丰富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提问——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真实、直观、深刻的认识。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在学科学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提高新素质。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开展实验教学。
比如,低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新奇感,很多好行为、好习惯都还没有形成。这时,科学教育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教师要不失时机、不受课堂内外限制,引导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秘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问”,怎样做出“假设”,如何进行“验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整体到部分”或者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指导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学会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让探究内容更开放,探究过程更充实。在“验证”的过程中,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有时不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到校园、到大自然、到家庭、到社会中去,拓宽学生学习科学的空间及时间,愿意与人合作,自觉保护环境,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测量气温》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正确读写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知道准确的气温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再带领学生到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气温,发现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别,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找原因,探索新知。
这样让学生亲历科学、体验科学,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在探究中逐步提高科学素养。
三、学科学与用科学相结合。
小学科学课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教师要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现实进行有机地结合。
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和实验,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科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尝试自行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和大自然的奥秘,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迁移,提升思维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电》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有关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知识,再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哪些地方用到直流电?安全用电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判断对错,学习将安全用电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只有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的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在不断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积极探究、合作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姓名:何勤
单位信息(单位名称,省市,邮编):铜仁市第十八小学,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554300
出生年月:1972.6
性别:男
籍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
学历:大专
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