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动化监测在深基坑项目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月   作者:文增
[导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深基坑开挖技术日趋成熟,很多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深基坑开挖技术上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文增
        重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深基坑开挖技术日趋成熟,很多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深基坑开挖技术上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目前,深基坑工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运用,可以全方位地实施监测,确保了对深基坑边坡开挖支护的安全性、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动化监测;深基坑;应用
        1基坑检测的现状
        基坑坍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质勘察不严谨,开挖设计不合理,支撑围护不规范,防渗水手段欠缺、检测手段落后等,坍塌形式可分为基坑整体失稳、坑底隆起变形、围护结构失稳、支锚体系失稳、渗水导致的结构破坏等。具体坍塌的因素包含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由此可见基坑安全的复杂性,也突出了基坑检测/监测的必要性。
        基坑开挖安全是工程界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成为国际工程界最为关注安全的领域之一。现在的基坑检测手段一般是人工参与为主的第三方检测,形式多为对结构位移、结构内力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现场人工观察及测量,再通过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基坑的整体或者局部失稳的可能性,以及构件的安全储备度,这种检测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1)受空间限制较大,基坑施工面有限,空间有限,设备人员聚集,人工测量很难找到合适的观测点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往往不停变换观测地点,由此带来测量误差,在复杂环境检测,同时也会有较大的安全隐患。2)受时间因素影响,基坑一般是24h不间断施工,观测人员很难全天候精力完全集中,特别是夜间观测,受光线影响较大,主观误差也会较大。3)检测目标有限,潜在危险因素如周边环境情况、地下水等因素的人工观测,多数是低频甚至滞后于实时的施工进程,导致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反应。4)检测数据分析不同步,检测一般是分工检测,检测完成后再汇总各方数据后进行分析,这样就会产生分析的严重的滞后性,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潜在危险源并且迅速做出响应。
        2 深基坑沉降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
        2.1系统设计逻辑
        静态液位传感器安装后,在自动监控软件上设置参数(采集间隔、系统报警、SMS报警等)。数据经过无线采集发送器的有效处理和转换后,传输到监控管理中心数据库,系统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PC机和移动终端上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
        2.2系统组成
        深基坑沉降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静态水平、无线采集变送器、RS485总线、连接水管和自动监控系统平台组成,可由电力或太阳能供电。系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传感层结合所需监测项目的特点,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和分配、现场总线的布置、采集设备的组网等;网络层采用分组数据网络,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远程无线传输;应用层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报表推送、预警、三方数据接口等智能应用。
        2.2.1系统感知层
        感知层为多只同型号静力水准仪组成的沉降系统,当测点相对于基准点发生升降时,通过测量压力变化,来计算各测点相对水平基点的升降变化。传感器受到的压力为F,F=ρ×g×h×S(ρ、g、S为定值,h为变值),故沉降变化量Δh只跟压力变化ΔF成正比。假设安装后基准点的初始测值为J0,某监测点初始测值为Y0,发生位移后其测值分别为J1和Y1,则被测点的位移量为:ΔY=(Y1-Y0)-(J1-J0)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2.2.2系统网络层
        网络层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枢纽。基于RS485总线,定时采集数据。采样间隔从1min到1D连续可调,存储容量大于1G,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传输。它拥有完整的TCP/IP协议栈和强大的透明传输保障机制,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实时数据传输,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直接建成覆盖全国的移动数据通信网络。
        2.2.3系统应用层
        应用层将基坑感知设备、测量方法及参数等物联网层级对应标识的唯一识别,将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实现在线监测平台对监测对象的唯一定位,便捷管理系统,分别在本地和异地建立荣灭群集系统,避免单点出现故障引起的数据丢失、服务终端问题,提高在线运行、服务等级。该系统平台采用ubuntu系统,编程语言为java,数据库为Mysql,可实现数据查询、报表设置、告警通知、用户管理、阈值调整、采集周期调整、测点管理等功能,可根据项目管理特点进行调整,做到自动响应、自动控制、自动预警。
        3基坑自动化监测实例
        某项目建筑工程总投资约72634.62万元,项目总面积134500m2,主楼高164.7m。本项目基坑开挖长度163m,宽度141m,开挖深度平均12m。
        本项目需开挖基坑地理位置重要、基坑深而大、地下水量大、施工通道条件限制、施工工艺较多、施工难度及强度大、施工要求质量高、施工周期长,所以安全防范及施工检测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重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本项目的检测采用自动化健康监测的方式进行,监测因素主要包含土体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支撑轴力、锚杆内力、挡墙应力、雨量计、地下水位及空隙水压力等监测。
        本文重点对土体位移和支撑轴力做重点分析,土体位移监测是按照开挖深度分层安装位移计,长度方向两个边等间距布置12支,宽度方向等间距布置10支,深度方向按照开挖进度布置4层,合计88支。轴力计按照设计文件给出的最不利支撑位置安装,本项目合计38支。
        为方便数据分析及处理,监测系统采用知物云系统,本系统有数据采集、数据接收、数据异常告警、报表生成、数据分析对比、数据预测等功能,可对本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提供安全支撑。
        通过知物云在线监测系统,部分监测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2基坑平面Y方向位移结果曲线
        从监测结果来看,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同一平面内两个观测点的位移都在增加。结果与实际施工过程高度吻合,两种趋势是一致的。同时,数据结果符合规范要求。
        另外,同一高度两个螺栓的轴力数据表明,轴力随开挖过程而变化,变化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变化趋势一致,这也说明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上述采集结果,还可以看出自动监测数据是实时连续的,数据采集贯穿基坑开挖的全过程。除了极值,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线监测结果看到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出结构指标的发展趋势,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这是人工检测难以达到的一点。
        结论
        自动化监测尽管在很多方面优势突出,但弊端是系统受传感设备掣肘,设备必须要满足精度和稳定两方面的要求,对现场设备安装也有很高要求。另外自动化监测数据量巨大,但是当前主流分析方法依然是极值法,导致大量数据的浪费,基于统计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破坏趋势的研究,相信将是接下来自动化监测发展中的一个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雨田,范思光,姜福香,等.城市地铁车站基坑施工变形与数值模拟[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40(6):1-7.
        [2]程咏春.公路桥梁健康监测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19,45(15):104-105.
        [3]程咏春,郭铁春,仇成龙.贵隆高速边坡群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应用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9,45(2):37-42.
        [4]贺光福.健康监测平台在热力管线施工项目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43(7):247-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