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周良敏
[导读] 备学生学情、备教材教标、备课件、备教学设计,要把教材、学生、课件、教案、自我融为一体
        周良敏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新塘乡中心小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设计思路:
        备学生学情、备教材教标、备课件、备教学设计,要把教材、学生、课件、教案、自我融为一体;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为研究、教和学的对象(客体),力争师生把教材(教学内容)吃透!学有所获、所得!
教学思路:
        制造声音——感受声音——导入课题——探究实验(声音的产生)——拓展与应用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1~6年级)》教材,《声音的产生》是“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由于三年级下半个学期受疫情影响没在学校课堂上上课科学课欠缺很大,特别是实验、实践能力差,这是科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和难关!就本课来说: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
        “声音的产生”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音叉、尺子、队鼓、铃鼓、米粒、泡沫小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制造并感受声音,激情引入。
        师: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听完同学们的歌声让周老师紧张的心情已变得十分舒畅了,这就是声音的魅力呀!(板书:声音)那同学们还能制造出别的声音吗?
        生:······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
1、听听下面的声音(蒙眼猜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制造了声音,听了、欣赏了各种声音有多少感受呀!请你说说!请!
生:噪音使人烦躁、音乐使人愉悦......
         2、畅所欲言
        师: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嘟嘟嘟嘟的汽车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的噪声使人烦躁,美妙的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同学们最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知识呢?
        生:声音怎么产生、声音怎么传播......
        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迅速制造小噪音,感受噪音的危害,激发每个孩子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出奇制胜,以乱制乱,迅速对比和体会噪音与乐音的不同,体会噪音的危害,甚至达到管控课堂秩序的作用。同时也满足和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意识。
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大胆猜测
        生:振动……
        师:是振动吗?(板书:振动?)如何证明?
        生:实验验证
        3、设计实验
        思考:如何让鼓面、尺子、铃鼓、音叉发出声音,如何才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物体本身变得的现象?
        (1)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地补充。
        (2)PPT展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齐读
        2.1实验前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整理员、交流汇报员、配合汇报员的实验展示员,要求每人有事做。


        2.2在6分钟内完成实验,填好记录单组织好汇报语言,并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2.3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声的时候,物体本身有什么变化?
        4、全班分组做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PPT播放6分钟倒计时),老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1)PPT展示汇报要求:小汇报员的声音要洪亮,语言简练哟,配合的实验展示员要听汇报员的指令行动哟。
        (2)借助希沃助手或实物展台
        (3)有一样的实验器材的小组可以对汇报作补充。
        6、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晃动,鼓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晃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
        师:什么是振动?
        生:......
        师:物体做往复运动就是振动。鼓发声时会振动,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擦去?号)。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板书)。
        7、再证明:播放音叉在慢镜头下放入水中的视频,证明音叉确实发生了振动。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与应用
        1、了解一些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唱歌什么地方在振动
         铃铛什么地方在振动?
         吉他什么地方在振动?
         蜜蜂是什么地方在振动?
         笛子是什么地方在振动?
        2、回顾与讨论:学生在开始的制造出的声音是什么地方在振动?
        3、拓展
         (1)补写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  是 空气 在振动;
        小溪哗哗,  是          在振动;
        蜜蜂嗡嗡,  是          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          在振动;
        滴答的闹钟,是          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3)鱼也可以靠鱼鳔的振动发出声音。
设计目的:将课堂再次推向高潮,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无处不在,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目的:让学生们回顾整堂课的流程,加深科学探究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
        板书设计
        13 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           产生声音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教学反思:
        科学课教学一定了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孩子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特差(尤其农村家长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更别说让他们实验、实践了)这是科学学科难教之处、薄弱点。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上要多引导、下功夫!
        其次要充分吃透教材,教材就给你一些素材、一些问题,那是要老师用科学学科的方法去探究完成的,不是叫我们去帮完成下答案了事的,所以科学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实验、实践,去探究完成科学知识、揭示科学奥秘!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就是科学老师一定要精选课件,课件好才能效果好;精心准备材料,材料好效果好,对科学材料教师要提前熟习、了解、甚至自己动手早做做才能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也就是向高质课堂迈进!)最后教学设计要简洁明了,也就是说抓住科学课的关键点一实验和汇报为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