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芬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大兴镇国隆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超越文本,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发展生成,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和激发学多元思维,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尤其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习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要求教师的引导语言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关键词】课堂 教师语言
新课程的标准非常注重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变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理解的深度更是和教师的引导语息息相关。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教师语言要有导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一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引入新课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们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啦,谁会读?从而导入课题;或者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入,如《小马过河》一课的导入新课,可以以讲故事导入。不同教材就选取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这样学生由不想学到自愿学,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1】
二、教师语言要增加童趣性
教师授课的课堂语言关系一节课的成败。授课的语言要增加童趣性,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要考虑教学年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童趣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学生练习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读“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学生领读“半晌”(晌不念响)“教诲”(去声不是上声)。待学生读音过关之后,师继续引导:
师: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但还不能说是反义词,你们能找到吗?
生:是“严肃”和“和颜悦色”两个词。
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知道。
生:这两个词都是表示脸色的,与面部的表情有关。
师:你能以这两个词语做提示语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出示: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生1:我爸爸严肃地对我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学生满脸冷峻,语气愤怒。惹得众笑)
生2:老师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学生面带微笑,语气温和。)
师:看来,我们在读文章时一定要关注对话的提示语。同桌两位同学互相给对方读一读。
三、教师语言要有悬疑性
小学生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能更好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在授课《在牛肚里旅行》时设下悬念性的语言“怎样在牛肚里旅行呢?”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谁还能提出更有创意的问题?”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同时也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
鼓励性的语言:“你再试试看”,“换一种方法也许会更好”“你快要成功了”鼓励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活动,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经常性地给予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也可以使用表扬的语言:“你真棒!这么复杂的问题都没把你难倒。” “这么难认的生字你都学会了,我相信你读课文也一定能找到好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读得正确,流畅!等等,表扬的语言使孩子有成功感,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这么难认的生字你都学会了,我相信你读课文也一定能找到好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读得正确,流畅!学生就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课堂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教学的高潮,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因此,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持久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2】
五、教师评价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曾经听过一节阅读指导课《小马过河》,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彩而富有针对性,下面是教学片断:
生1读书中原句: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师:小马叫老牛——
生齐:牛伯伯
师:这匹小马可真懂礼貌,谁来做懂礼貌的小马?(师拍怕胸脯,加粗嗓门,做老牛语)我是老牛,问问我!
生2声音小。
师:(做老牛语)哎哟,我老牛年纪大喽,耳朵不大好!
生2连忙加大音量又问了一遍。
师:(摸生头)哟,多懂礼貌的小马啊!真让人喜欢。
又指名生3。
师:(做老牛语)这匹小马的声音可真清脆,听上去还挺着急的,一定急着过河呢,我得帮帮他。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也忍不住想做回小马了,可以吗?
师:(戴上小马头饰,向四周望望做为难状)可是牛伯伯在哪儿呢?
师:(跑向一名举手的学生,学着小马的样子问)“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请您告诉我。
生1大声: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师:哦,这位是牛叔叔,年纪还很轻呢。(生笑)
师笑问:牛伯伯的话可不好说,得注意什么啊?
生2:牛伯伯的声音要粗一点。
生3:牛伯伯的话还可以慢一点。
教师精彩而恰当的评价语言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教师应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一般可分为姿态、表情、手势等。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俏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新”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的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3】
参考文献:【1】黄济、王策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崔友兴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研究》,《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