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萍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中学 750333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与个体之间的关联性,其主张个体参与到某种意识的建构之中并从中获得知识,而并非以被动模式接受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探究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可知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教育需求。本文以小学科学教育为例,探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价值及具体应用策略,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科学精神等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小学科学教学;探究式教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源自对儿童认知的探讨,其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进程具有紧密地联系,其阐释了学生自身经验、实践与形成认知、建构知识之间的关联,且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儿童认知学习体系。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主动建构的关键在于其会依靠自身固有的经历及体验等来衡量外界提供的新知识、新事物,即儿童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之时,并不是完全的白纸一张,已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认知,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理论等并非完全“崭新”,而是与儿童的固有认知及经验等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儿童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关联,但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关键即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指导其掌握部分基础的科学知识并鼓励其学习、运用科学。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以儿童自主实现知识的建构来替代知识的单方向传授,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经验和实施来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情景之中,对相关知识、现象等都有自主性的认识与看法。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意识和经验等而进行简单的灌输教学,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经验来辅助并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让他们以已有的经验与见解为基础来学科学、用科学。
二、建构主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这不仅符合我国新课标中的教学需求,同样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有一定意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所处情境中的内容等进行自主思考、判断以及推理等来进行主动学习,以自主思考或是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建构起个体化的知识构架。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及引导,更重要的在于小学生通过融入情境来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之时,切忌完全依赖课本进行知识的传授,而要提出相关问题、设置对应情境,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及探索。
(二)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密切相关,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都无法完全替代教师在教学和课堂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再单纯是传统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应该担任起引导、辅助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大多年龄较小且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需要由教师来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帮助其提升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实践经历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并非存在于个体中的具体事物,而是儿童个体在进行充分的实践,并获取足够的经验后,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所主动架构出的产物。这种建构方式与产物与学生自身的实践经历及经验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并非以完全空白的状态接受科学教育,其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注定其对科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其自身并未意识到。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对其进行适度的引导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例如在进行食物营养相关内容的学习之时,学生们自己对食物和营养等已有了大致的认识,也有了一些食物搭配的相关经验,对于部分正确搭配、错误搭配等已存在了初步认知,教师就可以从这些学生们已经知晓或已经有部分经验的搭配入手,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堂发言,说几个自己知道的食物搭配,教师要对回答出的正确搭配进行高度表扬与肯定,并对错误搭配进行纠正,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设定教学情境以活跃课堂氛围
运用建构主义来指导科学教学,需要以特定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即学生必然要进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方能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必然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建构的知识并非仅仅适用于这一单一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应用。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其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缺乏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知识讲解注定无法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设置特定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形下学习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其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五)鼓励实践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要求小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也强调要鼓励小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其实践运用能力。对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科学活动来促进小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例如在进行温度、气温相关知识的学习之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于特定情境中建构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气温的测定,通过指导学生用温度计进行教室内外温度的测定及比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并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大多未曾真正接触或使用过相关仪器,故仅凭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地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类装置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方法,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让学生们主动探索的机会。若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后,提供相关器材并指导学生们亲自操作,自己运用器材来进行气温的测定,则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同时也鼓励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六)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共同学习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周围环境能够引导并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构架和体系,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故教师可以在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后,将学生们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探索出最理想的答案,以合作探讨的模式完成并加快知识的建构,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在交流合作之中扩宽视野,对于其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中有许多理论可以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之中,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需注意的是,应用建构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教师们需要立足于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以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利用优质资源来探索并总结出理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秀.探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30-131.
[2]沈君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12):60.
[3]魏卫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