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极端异常行为的思考与干预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肖先成
[导读] 据不完全统计,某小学2019和2020年的两届小学毕业生约700人当中,有17位孩子出现过极端异常行为,其中有11人实施了割手腕或跳楼等自残行为
        肖先成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某小学2019和2020年的两届小学毕业生约700人当中,有17位孩子出现过极端异常行为,其中有11人实施了割手腕或跳楼等自残行为。在当前重视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这一串串数字后面,是一组组不同的教育问题画面,这些故事背后有没有值得我们探讨、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教师作为孩子心灵的佑护者,面对孩子出现这样的极端异常行为后,又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和干预呢?仔细探究这些个案的故事,背后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特别是,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这些特殊的个案问题,以免发生悲剧和引发一连串的社会效应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极端异常行为,思考与干预
        
        近两年来,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以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主),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出现多起以极端异常行为方式来宣泄情绪或处理矛盾的学生事件(注:这里的极端异常行为特指,语言上出现过“我不想活了”、“我要去跳楼”等言行和行为上出现自残身体或跳楼等行为的)。据不完全统计,某地2019和2020年的两届小学毕业生约700人当中,有17位孩子出现过极端异常行为,包括有11人实施了割手腕或跳楼等自残行为。其中,2019年7月毕业的学生,共有10个孩子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极端异常行为,有7个孩子实施了自残或自杀行为,有4个孩子实施了2次以上的自残或自杀行为;2020年7月预毕业的学生中有5个孩子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极端异常行为,有4个孩子实施了自残或自杀行为。
        在当前重视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这一串串数字后面,是一组组不同的教育问题画面,这些故事背后有没有值得我们探讨、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教师作为孩子心灵的佑护者,面对孩子出现这样的极端异常行为后,又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和干预呢?仔细探究这些个案的故事,也许就会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特别是,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这些特殊的个案问题,以免发生悲剧和引发一连串的社会效应问题。并为今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学会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和干预孩子这样的极端异常行为。
        【案例分析】
        统计调查的17个案例中,呈现了以下几个共同点:
        (1)孩子缺乏关爱。这些孩子平时都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在孩子心里面,自己在家里常常是被忽视的,感到自己在家庭里不受重视,甚至感到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或者是累赘。
        (2)孩子无处倾诉。这些孩子们平时有烦心事儿时没有倾诉对象,甚至无处倾诉,形成了不良情绪的一个积压过程,有情绪找不到安全出口。
        (3)孩子不会表达。在交谈中,孩子们都表达了遇到事后不知道怎么跟家长或老师说,有的不敢说,也有的不想说或不愿意说,慢慢地、时间长了就变成干脆不说了。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或一时无法处理的事儿后,就变得惊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情绪易激动,行为常失控,动不动就做出了极端异常行为出来,事后又表现得很后悔。
        (4)家庭教育缺失。这些案例中,都表现出父母陪伴的缺失,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有的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放任散养等各种家庭教育问题。


        (5)孩子都有可塑性。这些案例中,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只有4个孩子出现了两次以上的极端异常行为,绝大部分孩子没有再出现极端异常行为。这说明在和孩子真情沟通交流后,孩子改变了原有的不正确认识方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案例思考及干预措施】
        1、耐心是治疗孩子心灵的良药。从这些案例故事背后看,这些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关爱,缺少有耐心的教育引导。多数孩子在第一次犯错后,心理上就背上了“坏孩子”的阴影标签,并且这种标签效应一直扩大式跟随着孩子成长。所以无论是老师的工作,还是家庭教育的引导工作,都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出现难管情况后就把他推向一边,甚至是推向更糟糕的一边。要允许孩子犯错,要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错误。只有接纳孩子,才有智慧去帮助引导孩子,才有可能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孩子。
        2、爱心是治疗孩子心灵的处方。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否能做到正确地爱孩子,从这些案例中可窥见一斑。许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更别说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了,多数表现出了溺爱。在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交流中,发现他们表达出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放大了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既是家长明明感觉孩子进步了,不敢表扬(怕孩子骄傲自满),不好意思表达心中的爱(不习惯说鼓励或爱孩子的话),也有的不知道怎么表达心中的爱。孩子也是需要鼓励的,喜欢褒奖是每个人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需要爱心,父母的爱要让孩子看得见,如每天和孩子见面笑一笑,分享自己的快乐给孩子等;父母的爱要让孩子听得见,如孩子进步了就鼓励,看到优点就要表扬,有了缺点心平气和地指出来就可以了;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得到,如表现优秀的时候可以拥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表现出的高兴劲儿让孩子感受到等。
        3、榜样是治疗孩子心灵的明灯。俗话说问题孩子背后多少都可以找到父母的影子,这话也道出了家庭教育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在与孩子交流中,特别是孩子骂人的话或打人的动作意识绝大部来自父母,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表达出这样的一个来自父母的影响。可见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需要父母做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给孩子走向光明的一盏明灯。
        4、目标是治疗孩子心灵的火种。在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大家集中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孩子没有生活、学习的目标,对生活、学习、家人等都失去希望,他们认为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没有意思,太没有意思了,所以才有轻生的念头和举动。我们只有重新点燃孩子的生活希望,树立生活和学习目标,才能帮助孩子找回自我。我们在帮助孩子确立目标时,目标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容易,最适合的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的一个生活、学习目标。孩子的目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产生情绪的根源。目标要从长远到当下的目标逐步确定。如30年后样子想成为什么样子的,10年的目标是什么,最近5年的目标是什么,近3年要达到什么目标,今年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个月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周的目标什么,今天主要目标是什么,当下我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这样长远与近期兼顾,长远与具体目标都有,才能帮助孩子快速走向新生活,产生新希望,点燃孩子心中那颗火热的心。
        总之,通过对17个案例的探究分析,了解了孩子极端异常行为背后的真实故事,与其说是孩子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倒不如说是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也许会更准确一些。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首先要想办法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冷静下来,也可以说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其次,要及时开导,这样的问题处理既要慢处理,也不要拖拉,尽量不要过夜,以避免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造成更大的伤害。其三,要有爱心和耐心,用爱去感化孩子,用耐心去帮助孩子,相信孩子。
        
        【参考文献】
        1、《图解:心理学》(文哲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2、《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天童童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年11月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