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臣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经常听到一线教师这样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有这样的苦恼?我认为,是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的阅读教学出了问题。
一、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使消极词语不断转化为积极词语”。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大量的语言输入,然后是语言输出,也就是在情境中的模仿运用。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所以,语文课就应该“教语文”,而非“教课文”。
二、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辨析
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首先需要厘清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这两个概念。所谓的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所谓的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
那么,怎样去确定“语文课程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虑:一个维度是体现语文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另一个维度是体现语文人文性方面的课程内容。
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主要指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相对稳定的、可以终身受用的。比如语文知识方面有: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等等。语文方法方面: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沥青文章结构脉络的方法等等。语文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围绕语文知识和方法学习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三、萃取课程内容的策略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年段目标萃取课程内容。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水平。所以,作为一名新教师(骨干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课标,把握好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方面的目标要求,做到不欠位,不越位。
第一学段:字词句的教学,凸显句的训练,渗透段的意识;
第二学段:词句段的教学,凸显段的训练,渗透篇的意识;
第三学段:句段篇的教学,凸显篇的训练,渗透文体意识。
所以,课程标准决定了萃取课程内容的尺度。
2.紧扣单元导读中的具体要求萃取课程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是:一株小草,虽然弱小,但它是那样令人敬佩;一对小伙伴,发生了争执,却能用微笑化解矛盾;一位音乐指挥家,在国际大赛的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判断;一个孩子,力量有限,却用爱心为人们架设起一座安全方便的桥……阅读本单元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省略号前的内容揭示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点明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训练重点萃取课程内容。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文本内容,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是阅读的方法,可以确定为课程内容。至于抓住哪方面的重点语句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结合文章的特点而定。
所以,单元训练重点决定了萃取课程内容的宽度。
3.突出文章最大特点来萃取内容。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不是围绕单元目标而生成的,而单元训练重点也只是确定了萃取课程内容的宽度,所以在萃取课程内容时要突出文章最大的特点。比如《穷人》一课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穷人》一课特别突出的表达方式是心理描写,应该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至于其他描写,可以点到为止。第一学段比较适合依据课程标准萃取课程内容。再比如,《雨后的森林》的内容是:雨停了,雨停了,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祖国的宝库。文中“撑开、爬满、枕着”这几个词语写得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素材。根据课文的这一显著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为:通过图画、想象、表演等方法理解“撑开、爬满、枕着”等词语的意思。
在萃取课程内容时要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做到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单元训练点决定萃取课程内容的精度。
4.利用课后练习设计萃取教学内容。课后练习不同于一般的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课后练习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所以可以利用课后练习设计萃取课程内容。例如,《平分生命》单元训练重点应该是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呢?看课文很难找到方法。这时就可以利用课后练习了。课后练习3是这样设计的: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想想括号里的问题,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抽血时,贝贝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临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抽血时,贝贝静静的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向妹妹微笑?抽血后,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在想什么?)
他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从贝贝的语言、神情看出了什么?)
通过这道练习题,我们萃取的课程内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边读一边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根据学生学习实情萃取教学内容。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字—词—句—段落—篇章,每一个学段都有所涉及。在“字—词—句—段落—篇章”的循环往复的教学中,虽然涉及的方面几乎相同,但是其中有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加深与提高的过程。所以,在每一个节点,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否达标,是否已具备了加深与提高的基础条件。如果发现学生未达标,就需要适当降低难度或放慢进度。例如对古诗的学习,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的要求是体味内容与情感。但如果发现学生到了第三学段,还没有掌握领悟诗意的方法,在萃取内容时就要降低难度。
所以学情决定了萃取课程内容的深度。
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其实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编辑思想、不同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融会贯通,只要心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才能做到手上有艺。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具有模糊性、重复性和多元性,因而更需要分类、比较、选择和迁移。只有将原始文本萃取成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才能不做或少做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2】李和平《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原生态探析》
【3】凌士彬《从文本内容中萃取课程内容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