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秦胜兰
[导读] 在小学数学低段年级中,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
        秦胜兰
        芙蓉区东风小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低段年级中,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教师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等多种支架在审题、解题、检验解决问题三步骤中进行应用,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地解题,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潜移默化培养解决问题的整体意识,通过不断地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策略,希望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字:小学数学低段;支架式教学;解决问题
        一、引言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段数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还需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制定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掌握解题方法与思想,并逐渐爱上解题,喜欢上数学这一门学科。
        二、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支架式教学,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学生效率与准确度,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要完成的目标之间所建立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就是为了协助解题中三个步骤而提供的脚手架,这三个步骤分别为审题、解题、检验。通过搭建脚手架,有助于学生更准确与快速的解题,体会到解题的快乐,在解题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巧,继而提高自己解题的信心,并掌握解题的核心能力。
        以始为终是指,将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再把终点当成起点,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致力于打造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让学生学习由原来的单一片面性,变成对方法、思想、情感体验的整体性学习。
        三、小学低段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在小学低段数学试题中,一般应用题文字比较多,所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有些题目背景对于学生而言相当陌生。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面还处在扩展阶段,阅读理解能力还较差,对于一些专业数学术语,学生难以做到充分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难以做到对知识的对号入座,这样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学校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不要过分关注成绩。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是关注成绩排名,导致一些教师产生了轻过程重成绩的错误观念。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解题方法,只是盲目采用题海战术,希望快速提高成绩。学生虽然一直在解答练习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解题的正确步骤与技巧,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准确度难以提升,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支架式教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在审题过程中的应用
        在解决问题时,认真审题了解题目信息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需要先对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整体了解与把握,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题方式、提供问题等教学支架,将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借助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将“数理”与“事理”有机联结。
        1、多种读题方式,明确问题关键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量有限,影响到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读题方法,比如默读、齐读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某些字词的意思,以便于对题目的领会。由于学生对画圈、划线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增加动笔画圈、划线的环节,将已知条件、问题等用笔将其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对题目进行理解。
        2、提供问题,把握整体信息
        在学生审题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题目信息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全面的思考与分析。这样可以学生准确快速地解题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画有7个男孩和8个女孩,孩子们整齐坐在一起正在吃饭,左下角标有:“图片中有多少人?”的字样。教师可以针对图片提出问题:“题目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需要求什么?”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朋友们在吃饭;知道了女孩有8人,男孩有7人;要求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朋友。”通过设置的这三个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整理清楚题目的所有有用信息,对接下来的解题提供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大幅度提高。
        (二)支架式教学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作为解决问题中的关键环节,解题过程会影响到问题能否得到真正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还需要适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在所有的支架教学方法中,通过采用画图的形式,借助几何将题目中的意思直观的体现出来,并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分析题目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继而推导出正确的算式,这是最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支架教学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的厘清题目中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出示一道练习题,题目中小明对小红说:“我现在有11块糖。”小红说:“我拿走了6块糖。”问题是:小明还有多少块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画图,用圆圈或者三角形表示“糖”,画出11个圆圈或三角形,因为小红拿走的6块糖,所以用笔勾掉6个圆圈或三角形。让学生理解去掉拿走的糖就是小明手中所剩的糖的数量,学生就会明白应该使用减法进行计算。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满足学生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与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2、类比迁移,培养感知能力
        在小学低段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与类比能力,为日后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没有打好根基,学生日后若想学好数学便会难上加难,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感知与类比能力,继而提高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道练习题,图片中站有两排学生,第一排学生有4人,第二排学生有5人,其中,还包含着3名女学生,6名男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人?针对这个问题,除了可以列出4+5=9(人)的算式之外,还可以列出3+6=9(人)的算式。教师可以由此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回忆之前做过的与之相似的题目。学生想起之前做过一个计算兔子数量的题,兔子也是排成了两排站立,只是这次做的题分为了男女生,有两种算法。教师可以顺势进行总结,为学生讲解针对计算总数的题,是由部分数相加得出的。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将之前做过的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题目,并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支架式教学在检验中的应用
        当学生根据推导出来的公式计算出结果之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是否正确,这也是决定解决问题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解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次阅读一遍题目,考虑列式是否正确并再次进行计算,或者将计算结果代入到题目情境中,检查是否正确。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可能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检验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例如,教师可以勤加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出示一道题目:“花园里共有玫瑰花和月季花42朵花,其中玫瑰花有20朵,求月季花有多少朵?”针对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列式42-20=22(朵),个别学生列式42+20=62(朵)。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读题获得代入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证明自己计算的是否正确。在检验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自己错误之处,并及时改正,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解题思路与策略,掌握解题的技巧与核心能力。
        五、结语
        综合而言,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教师需要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在审题、解题、检验的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对解题的兴趣,强化对解题技巧、思路、策略的感悟,在正确解题的过程中享受解题的乐趣,继而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立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128.
        [2]吴晓锦.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25):77-79.
        [3]刘成黎.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创意应用[J].教育艺术,2020(08):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