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菊
紫阳县高滩镇中心小学 725311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改要求下小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在轻松的情境中思维灵光才能充分闪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关键。而小学数学教育作为起始阶段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就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责任。从建立“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 思维 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厌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和问题,让学生“智慧的火花”自由碰撞、闪光,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4人),把例题写成卡片发给他们,例题: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汽车所行驶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写成等式,接着完成另一张提卡上面的几道题,仔细观察这几道题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各小组学生之间激烈争论:有的说,怎样的比才能组成比例?还有的说,例题中分别把第一、二次时间与时间的比,路程与路程的比,能组成比例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继续激发学生讨论、探索。有的说,我发现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必须是比值相等,还有的说,我先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两个比的两端相乘,中间两项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这时,我对此立即给予肯定并及时表扬。通过学生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同学们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学习的目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探究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书本置于活动的核心地位,置学习者于被动地位,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学得好。在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被束缚在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在新的教育改革要求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如渴的欲望,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探索知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猜测、论证、交流、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寻找规律,找出事物特点或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圆柱体(能剪开的圆柱体),在圆柱体的上下两个底的圆周上用彩笔画一周,用剪刀把圆柱体剪开,剪开的图形展开,你发现什么?(长方形或平行四方形)卷起——摊开,反复几次,找出圆柱体侧面图形与展开图形有什么联系,再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说明推理过程。此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继续操作,让学生用一张作业纸制作一个圆柱体,并计算它的侧面积,画出示意图。
学生在操作时出现问题,我及时点拨,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怎样剪开呢?(斜着剪开,侧面展图就是平行四边形)这样一来,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究问题,这样,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便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尝试,其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创设讨论情境,变独立学习为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宽松、合作的教学气氛,“消除教师的教育专制,打破教师一统全局的教学常规”,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课堂上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全班展示等教学环节,教师参与合作、引导、评价,尤其要对那些有“独特见解”的解题思路和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与参与性,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训练。如,我在教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元旦节快到了,学校决定每班派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派5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如果让你选派人,你会怎样做?最多派几人?最少派几人?各小组交流,选出一名学生代表本组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形:1.最多有11人,这时跳绳和踢毽子不重复;2.最少6人参加,其中有5人两项都参加;3.我觉得参加比赛人数应该在6—11人之间。学生相互弥补、启发,利用韦恩图,经过我们的深入思考、探索,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新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变思维定势为多向拓展
学生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反思,在大脑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完比例尺这节内容,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城市距离、水渠长度等,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复习“比例尺”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山家在学校正北方向250米处,小杨家在学校南偏西45°方向的800米处,王红在正东方向的400米处,请你按1:10000的比例尺画示意图,有的学生很快就在练习本上画出示意图,而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方向怎么确定呢?我说:“你回顾以前学了哪些知识?能否联系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呢?”学生互相帮助,问题迎刃而解,使每一位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敢于超越自我,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袁桂林 许丽英.现代教育思想专题(第二版)[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3] 邱学华.邱学华教育实验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
[4]葛淑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08.
[5]王雪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魅力中国,2017(4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