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黄雪平
[导读] 小学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应该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同时学校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黄雪平
        龙川县黎咀镇中心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应该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同时学校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思考学生的安全问题,并分析探讨如何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及安全教育做出完善。
        关键词:小学;德育;安全   
        引言:直观上审视,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范畴,前者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职能实现,而后者主要针对学校管理职能实现,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鸿沟。然而,立足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强调"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视角,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地内部联系:一方面,德育教育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素养支持。"德育"的核心在于道德教化,通过对小学生道德情操、人文修养的提升,实现校园文化文明和谐,从而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言语失范、违法行为等现象,规避潜在的人为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为学校顺利实施德育教育提供环境保障。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小学生行为守则等约束机制,刹住校内外歪风邪气入侵。
        1.小学德育与安全管理现状
        当前,小学管理视域下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要求的不断贯彻,学校教育层面也日渐提高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但在小学管理范畴中,还存在一些难以根除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德育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根据笔者的了解,当前许多小学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德育教育活动也只是应上级要求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主义活动。从目前来看,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模式展开,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外,各学科的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对"德育资源"的发掘,但这种德育教育形式存在明显的理论传授特色,难以保障在德育实践方面的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落到实处,只是空泛的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小学学生年纪尚幼,不具备成熟的思想体系,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道理的内涵,因此德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2德育教育实施不科学
        客观上,"德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教育。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有赖于亲身体验,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说教式"教学,并不去探寻新的德育教育方式。“说教式”的教学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这不符合我国教育界当前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同时“说教式”德育课堂具有沉闷、乏味、空泛的特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1.3教师安全管理意识较淡薄
        现阶段,我国小学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如何規避物理风险",诸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但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层面存在的潜在风险缺乏重视,例如,在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小团体组织"、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的霸凌、校外人员对学生的胁迫等,更有甚者,认为学生一旦走出校门所发生危险,就不在学校安全管理范围之内,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全面性。包括火灾、地震等灾难性安全问题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会定期展开演练,但由于存在形式主义的特征,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在遇到安全风险是缺乏警惕性。小学管理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的治理措施突出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从教育理念进行更新,摒弃长期以来"重视智育"的狭隘性,重新梳理"德育教育"为主导的认知。客观上,德育广泛地存在于学科内容之中,在加强学生德育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必须在校园、社会、家庭等各场景中提供实践平台,以促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态。


        2.加强小学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的措施
        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可借助小学思政课程展开理论教学,加强"语数外"等跨学科下的德育融合,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班级管理、个人行为等方面加强检点,严格执行学生规范。促进安全管理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包括小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及精神文明成果,它能够从宏观角度展现出"小学"作为办学机构的社会价值。
        2.1加强德育教育实践性
        小学中的德育教育之所以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性。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受到来自教师的德育教育后,应该进行有效的实践,通过实践将德育理念渗入同学的内心,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悟,如此才能得到更好的德育效果。但教师在安排学生实践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人情况,保证学生能满足实践条件。例如在山区中,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若教师要求学生回家用行动做一桌菜表达对父母的爱,那么显然学生难以达到实践要求。因此德育教育实践方式应该充分的因地制宜。
        2.2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其"校园安全"不仅是反馈校园风气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有关校园违纪违法现象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如"校园暴力""意外伤害""不当消费"等,此类问题直接表现出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职,而在社会公众视角,则构成了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弊病。俗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因此小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治理、风气净化,从根本上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空间。构建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并行机制立足小学管理空间,以德育教育为发展方向、以安全管理为实践媒介,积极促成两者并行发展、相互渗透、有效融合的机制。
        2.3合理安排家访
        家访是增加学校与学生家庭交流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到学生在校表现、日常安排等,教师也可通过家访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生活状态,进而更好把握学生心理进行德育教育。例如一些山区的留守儿童,他们家里可能只有老人对他们进行照顾,进而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到这些情况,针对学生的家庭制定对学生的教育计划,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2.4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小学管理的"民主化"建设,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事务中来,这样学生自身所受到的德育教育理念、标准、方法等可以得到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学管理评价体系的完善,将"单一主体"转型为"多元主体",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等相关人士,可从多个角度评价学校德育教育、安全管理成果,更好地发现不足并予以弥补。总体而言,小学阶段既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德育教育以实现"三观"的正确引导,通过加强安全管理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环境,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管理中不能单纯地通过教育机制实现问题解决,还必须建立起符合小学生教育对象、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引进多元性评估主体,通过各方面协同治理,才能有效地实现小学管理目标。
        结束语: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做好自身工作,充分把握班级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并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侯娟.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年轻人,2019,(24):205-206.doi:10.12214/j.1672-3872.2019.24.188.
        [2]王淑清,郭启宝.低年段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才智,2020,(10):166.
        [3]张越芳.小学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18):92.
        [4]王运仪.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3):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