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广西藤县象棋镇中信小学 543300
摘要:数感是学生应有的一项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对数学的感觉感受,或者说是一种感情。它的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字和运算的敏感度。有意识地用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或者是空间问题。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用更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日常应用 数感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独自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奥秘,能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一、数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数感是一种基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遇到商场的各种打折或者满减优惠时,我们要想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入,首先要有一定的数感,计算哪一种方式更加省钱。在一间需要装修的房子内,我们可以通过数感大致计算出房子的面积,所需购买家具的体积大小,如何使房间既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空旷,这些都基于数感来完成。数感的形成会让人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有条理,更加严谨。不仅如此,数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物的规律,让我们更容易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准确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预判,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全面的准备。
二、数感是小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对于数感的培养,在幼儿时期效果最佳,所以我们将数感的培养当作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第一要务。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时期,对他们进行数感的训练,有利于他们脑突触的形成和连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敏,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可以更快更好地加以解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发现我们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发现的一些规律,所以在这时候,对小学生进行数感教学,有利于他们保持这种活跃的思维,并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并且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不但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数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相辅相成
1.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有利于数感的形成
数学是抽象且具体的,小学生要想精通数学这门学科,首先必须对数学概念、性质及数学图像进行理解与掌握,然而想理解这些东西,需要的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这种感性的认识便是我们所说的数感。它像是一种猜测,却又是一种较为严谨的计算。让小学生不断地感知和理解数量问题、空间问题,让他们在具体问题中去不断领悟其中的奥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最基础的数感。然而,只靠小学生个人的努力肯定不能形成较完整较严谨的数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高效的数感。
2.数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不能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数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不是开拓者,他们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可以通过题目,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对小学生进行提问,他们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数感的培养过程。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细心教导学生,给他们讲述正确的解题方法,让他们自我总结错误的原因和同类题的算法。教师要及时点出学生在解题时的错误,不要因为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无视所出现的问题。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数感框架结构的重新调整与修正,他们最终能够发现问题与解决方法的联系,数感的培养也会慢慢深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提高自己的数感。
3.利用数字媒体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
我们更容易从静态中感知动态的物体,小学生也是一样,并且他们的感知能力要比成人高得多。书本知识都是静态的,小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书上简单的几张图片,他们也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如果通过教室内的数字媒体将几张图片联系起来,做成一个简单的动画,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理解。在计算实际应用问题时,将题目和要解决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其进行联系,并用数感对所给题目进行简单的计算。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做题的话,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动图,在下次解决类似问题时,就能轻而易举地建立起联系,数感也会不断地增强。
4.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着这一思想,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中感受和体会数的存在,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感。如:在一年级教学“数一数”时,我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面上展现了生动的情节。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欢乐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去“数一数”:1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气球、5个小朋友、6朵云、7棵树……当数完以后,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数吗?”这样,就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5.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给出确切的数值只要估计出大约有多少,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我在上课之前把这道题写在了幻灯片上,同时配上了图。在上课时,我通过屏幕把题目显示了出来,当学生一看到屏幕上有这么多书时,思维马上开始活跃起来,有的估计大约有10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8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2000本……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还说出了估算的理由。这样,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了数感。
6.在操作活动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起数感。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一是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一枚2分硬币(1克)、2袋盐(1千克)。二是掂一掂。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盐,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三是找一找。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袋,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了“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借助对食盐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可以使他们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由此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工具,是他们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桥梁。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不容小觑,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开展各类数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应当对学生悉心教导,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8).
[2] 温永文.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