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郁
身份证号码:44050719980123****
摘要:彼得·卒姆托的建筑呈现基于其自述中对“presence”的体验和再现。这种体验式、回忆式、富有情感的经验作为卒姆托的设计核心要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令人感动的诗意。可以说,卒姆托在建筑呈现上的探索主要是在探究如何实现“presence”的建筑表达。而卒姆托本人在这种探索中逐渐确立了“以氛围主导设计”的设计思路,“氛围场”被认为是激发“presence”体验的核心条件。然而,从卒姆托本人过于感受式的论述中,我们很难以一种清晰的逻辑阐释其设计思考,因此也难以深刻认识卒姆托在建筑呈现中的设计精髓。鉴于现象学精神与卒姆托设计思考的高度相似性,笔者在此引用现象学的理论成果,来试图理解卒姆托关于“presence”的思考,以及他在建筑呈现上的几个重要探索。
关键词:presence;现象学;建筑氛围;彼得·卒姆托
1.“presence”的解读
在英文词典的解释中,“presence”最广泛的定义为“在场”,同时还有“在场物”等其他意思。而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单词也有不同的含义,其解读也随各家观点不同而变化,卒姆托也对该词有其独到的见解。然而,由于卒姆托对“presence”的理解难以用任何一个中文词汇来表达,因此全文不使用中文翻译词汇来指代“presence”。
1.1彼得·卒姆托对“presence”的解读
彼得·卒姆托对这个词的理解可以从他的自述中探知一二。在他的《我所感知到presence的7次经历》的演讲中(下文简称为“演讲”),曾经提到他第一次感知到“presence”的经历:“那是1951年的春天……那天天气非常好,不用去学校,那应该是春天,我可以(在记忆里)闻到春天的气息。那是巴塞尔附近的一个村子,记忆里,还是个小男孩的我在奔跑着,有着现在我已没有的轻盈和优雅,如今我能从我的孙辈身上找到这些。我记得一切是那么的美好,简单,只有我一个奔跑的小男孩。所有的只是一个片段,大概 2 秒。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presence(神采)」 ——处在那个瞬间”。这段自述描述了暗示场地总体感受的“巴塞尔附近的一个村子”,还有各类环境要素诸如“春天”“气息”“天气”等,以及自己的行为“奔跑”和心情“美好,简单”。这些由地域和各类环境要素统一构成的整体氛围形成了论述的基调,而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的刹那间的快乐时刻则是其口中所谓的“presence”。由此可见,卒姆托口中的“presence”是一种在特定场地总体氛围中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而往往这种体验由于人突然进入到某种特殊的氛围并受到强烈刺激而激发,是一种类似“第一印象”的对环境氛围潜意识的总体把握。之后卒姆托也多次表达出他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是一种体验式的经验”,以及“我们通过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的难以置信,而这显然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1.2现象学对“presence”的解读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在受胡塞尔影响的诸多哲学家中,海德格尔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位。他师承胡塞尔,并创立了“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将现象学研究导入一个新的阶段——存在论现象学时期。在这一阶段,现象学开始对人的在场进行探索。
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同时关注人的情感价值判断和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记忆、期望、感受等,而意识有时会受到刺激而被导向某种特定的期望和感受,这个过程即意识被导向的过程,现象学用“意向(intentionality)”来描述这个过程。而“意义(meanings)”则是生发意向的刺激物。胡塞尔认为意义是意识的本质,现象学就是力图对意义进行描述,来看看它究竟如何使意向成为可能。经过现象学的研究发现,意义正是建立一系列人过去的经验之上的。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人过往经验所构筑出来的“意义”,往往潜藏在环境各类要素组成的整体氛围之中,它能够被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感知,进而能够引发意向的产生从而将意识导向一个特定的状态。当人在体验“presence”的过程中,环境中潜藏的“意义”成为了参与构建出“presence”体验的重要因素。presence的体验本身就是对场所整体氛围的主观感受,其对氛围场的认知本身就蕴藏着意义的解读,不同人在同一个氛围中感受到的“presence”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意义”的不同导致的。就好比一个人带一个外地朋友回到老家,看到院子里的枣树,略微破败的屋檐,倚在院墙边的小时候的自行车,感受着老家独有的山谷凉风和泥土的气息,那一刹那的感动是外地朋友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这些特定环境要素构成的氛围中潜藏的主人过往的经验所构建出来的特定意义并没有办法被没有这种经验的人感受到。对外地朋友而言,这种氛围带来的乡土气息或许能够给他带来触动,但是他的“presence”的体验却缺失了特定意义所参与构成的那种特殊情感。
这个意识导向的过程是presence产生的重要过程,从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构建的描述上,可以发现其与卒姆托再现presence的过程方式非常地相似——通过氛围场中声光热和各种知觉体验的综合塑造,将触发“意义”的场所氛围创造出来,当有对应的经验、想象的人进入到这个场中,意向即被创造出来,将意识导向过去的经验和感受上,再现出过去记忆或者经验中中体验过的“presence”时刻。
2.从现象学的角度阐释卒姆托对“presence”建筑表达的探索
在体验到“presence”之后,卒姆托一心想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它,让进入他设计的建筑内的人们可以生发出“presence”的体验。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本文将他“演讲”中阐述的3个重要尝试作为线索,试图用现象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阐释。
2.1纯粹的建造——本真意义的探寻
纯粹的建造是一种不主动赋予建筑意义的理念,这是他首次重要的探索。卒姆托“恐怖地带博物馆”的竞赛方案是一次典型的不主动赋予建筑意义的尝试。在“演讲”中,卒姆托提到了他生发设计的思路过程:“我赢得了竞赛,设计概念源自于我的本能反应。我看着场地的那一切,那些曾经发生在集中营的故事纷涌而出,这是毁灭的中心。然后我说,不行,我什么都不能做,因为那是多余的。我怎么可能为这样的东西建一座房子?如何找到一个形式?如果去象征什么,事情会更糟。于是我对自己说,我可以创造一个建筑,它将是纯粹的构造,没有寓意,没有评论,因为我确信没有办法用建筑来评说这段历史”[5]1。这段有关“presence”的描述是非常典型的现象学中作为过往经验的意义引发意识导向特定感受的过程。卒姆托在场地旧址感受到了“presence”,一种毁灭与虚无的氛围场,这种强烈的体验让他最后得到的是一个纯粹而无意义的形式。之后卒姆托也着力不主动赋予建筑意义,从他的一些话语中可以体会他的想法:“我认为建筑从根本上并不是某种信息或象征……他适于我们生活在其间和其周围的延续”、“建筑物成其自然,建筑物就是建筑物,不代表其他事物”(来自《美的内核》)。卒姆托仿佛是在表达:建筑物应把生活放在首位而不必去言说式地讲故事,不必表达除生活外的其他理念,建筑物用它自己的方式承载它的意义。只有建筑处于表达其意义本身的状态时才是引导出presence体验的前提。
.png)
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去理解这种想法,可以将这种比较含糊的说法讲的更加透彻一点。海德格尔的《住·居·思》中提到“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7]153,这实际上是在探讨建筑的本真意义。建筑是筑造的结果,若将栖居看作是建立在人与大地上紧密关系的生活,筑造作为栖居手段途径以及其本身则应成为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人被抛入世间本无依无靠,通过筑造的过程从虚无中建构一种人性的环境使人沉溺其中进行日常生活,人的一生都在筑造,同时也被这样的筑造所保持着。这是现象学对于建筑本真意义的答案——将建筑的意义归于人的栖居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建筑的意义是不证自明的,它不需要被额外的意义来指代,这与卒姆托的理念不谋而合。
.png)
2.2形式追随一切——以氛围为主导的设计思路
卒姆托第二个重要探索在于设计的主导方向上。从“演讲”中,他描述了工作室推敲设计的过程:“在事务所里,我们会在非常早期就第一次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当材料被放在一起时,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反应。你可能称之为化学反应、美学反应,我认为是物质的反应。材料们彼此产生反应,这时你可以调整材料的量,例如放大量的石头,大量的水,少量的草,这便是我们能做的——使用材料,营造气氛,创作建筑,这是我做建筑一开始的状态——我不会考虑形式,而是考虑材料和氛围”[5]1。卒姆托在《建筑氛围》中归纳了创造氛围的九个内容,由建筑本体到与之相关的声、光、热、以及材料、基地环境等具体地物理属性。这些具体九个方面组合起来共同构成整体的氛围感知。所谓“形式追随一切”意在将整体氛围感的创造作为最优先考虑的方向。换句话说便是以氛围为主导的设计思路,从氛围出发,在建筑成型之前先具体地把氛围营造出来,其他的形式、构造等都服务于氛围的打造。在这种优先氛围的设计思路之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卒姆托心中的引发“presence”体验的氛围场塑造出来,成为建筑的特质。
.png)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以氛围为主导的设计是利用“氛围场”来人为创造意向的过程。海德格尔在《宗教现象学》中提出了实际生活方式——“完全投入”,其中描述了“氛围场”这一概念,即生活的点滴是不需要人专门去注释和思考的,生活的世界往往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人与这个整体的氛围场发生相互关系,被这个场引领着前行。“氛围场”作为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将氛围作为一个“场”来理解,是理解氛围营造的重要方式。现象学强调氛围场的理解必须是“整体的反思”而不是去将其解构剖析分类,这和卒姆托的看法不谋而合。他虽然将氛围分解为九大类别,但是在认知和实践上却是一直将环境氛围视作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推敲,重点也是在各类环境要素如何互相配合以形成一个满意的整体氛围效果。其分类只不过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各个环境要素,以更好地探索其互相配合反应的可能性。
2.3没有形式的房子——基于体验的设计思考
卒姆托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Harvard GSD)让学生们为一个能够激发自己情感的人设计一个没有形式的房子,最后用除了建筑图纸外的方式将设计成果表达出来。这是卒姆托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探索。氛围的营造基于曾经对“presence”的体验,因此利用各种要素成功表达出这种体验的环境氛围是一种重要的训练。这项实验性质的教学最后的成果也非常有趣,学生们使用各种凡方式表达出建筑的氛围品质,但是不能知晓它的形状。这是完全基于体验的设计,最后的展示中也由倾注了情感的设计过程赋予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即使没有具体的形式,但是具有情感的空间也是可以先于形式具体地创造出来。就好比“演讲”中展现的一个例子:“一个是来自美国南部的 Tom做的,他造了一个在密西西比的房子,他展示了一些密西西比的元素,你看见了水——真正的水。他讲了他会在房子里做什么,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他在录音机里描述并赋予房间品质,用7个或是27个形容词(记不清了)来说明那是一座怎样的房子。这很有趣”[5]1。
“体验”在卒姆托的认识中是非常核心的设计方式,他明确宣称自己的设计就是来源于体验的回忆。而在现象学的研究中,“体验”也是位于核心位置,现象学从创立以来就是一种基于体验展开的世界观与认识论。这种体验不是主客体对立的观看视角,而是人参与到其中共同构建出整个体验的结构。只有将人融入到周遭的氛围场中,人才能够整体地对氛围场有一个总体把握,这种把握是感性的,体验式的,是将意识顺应环境中潜藏的诸多意义从而顺其自然被导向的过程。只有加入了意识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人对环境的体验才是真正的现象学意义上的体验。
3.结语
卒姆托对“presence”的思考体会本质上是现象学的思维方式,因此用现象学来阐释卒姆托的建筑呈现非常地通顺自然,可以说从现象学比较严谨的角度去重新阐释卒姆托的设计思考后,我们对卒姆托的思想能够以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真正认清建筑氛围作为各种环境要素的有机统一体的意义,以及氛围场对于意识导向和“presence”体验的基础意义。以氛围来推进设计本质上作为一种营造“氛围场”的艺术,一种对建筑本真意义的探索,以及一种基于体验的思考过程,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和对材料空间与诸多环境要素的把握力,非一朝一夕可精进,这更体现出卒姆托作为一位建筑师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郑鹏海.现象学透镜下瓦尔斯温泉浴场设计解读[J].流行色,2020(07):49-51.
[2]唐俊威.从知觉现象学角度解读卒姆托的设计思想[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3):107-109.
[3]丁玲,杨宇.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中自然元素的引用初探[J].现代园艺,2019(08):122-123.
[4]曾旭东,王冠宇.建筑氛围——彼得·卒姆托的现象学设计思维浅析[J].新建筑,2018(06):60-63.
[5]彼得·卒姆托.我感知到建筑「神采」的七段经历.杨锦涛,译.演讲,以色列特拉维夫.2013.(文献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261199)
[6]彼得·卒姆托.P.建筑氛围[M].张宇,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海德格尔M.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