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鸿
六盘水市钟山区自然资源局,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土地资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利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土地利用变更与管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受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利用率偏低,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通过土地利用的改造与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基础作用。本文土地利用变更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并指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相互反馈的关系,据此为土地资源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转型与资源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前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后者可以充分协调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作用。土地资源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面对日益萎缩的土地资源,如何加快土地转化进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转型内涵
土地利用转型,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由现有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形态,是受社会经济转型所驱使的必要转变。在特定的范围中,土地利用形态会随着资源的使用而发生变化,换句话讲,就是前一个时期的使用就是下一个时期的开始。土地利用变迁具有动态特征,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只有两者达到最佳匹配程度,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2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分析
2.1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管理是负责人把握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从事土地利用活动,实现职能管理目标。土地资源管理就是优化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国家采取税率、税种等一些策略,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例如,为了保护耕地面积,国家对有关地区的耕地征税,以减少非农业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与土地改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工程和科学密切相关。透过土地兼并,资讯科技可为土地用途的转变提供支援。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管理来解决。在未来的发展中,土地整理将占据更大的比重,实现耕地面积的保护,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利用政策体系可以为土地管理实践提供依据。土地政策体系是国家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从宏观层面提出的。在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下,规范土地资源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但是,现行的许多政策制度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不得转让、租赁等违反公平原则。因此,国家积极调整,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村土地与市场经济的衔接,进行全面管理。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反映了农村土地产权的变化。州政府已经提交了相关文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 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为了适应发展趋势,作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也应积极参与到转型阶段。国家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土地利用变更战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地利用转型起步较晚,美国早在200多年前就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并加强理论研究进程,大力保护土地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出台有利于土地利用转型的政策法规,逐步开展土地利用试点,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益。总之,土地利用变更管理工作与土地利用变更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合理的土地利用变更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土地结构的合理性。
3 当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建议
3.1 统筹城乡发展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是重中之重。实际上,统筹城乡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建立良好的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中,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搞好土地资源管理,坚持针对性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进入了价值管理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国家应该适当干预,从政策层面规范土地资源的使用,加强土地使用控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控制土地总量,以实现对土地市场交易行为的约束。
3.2 充分挖掘土地潜能
土地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土地的集约经济利用。因此,在具体的管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土地资源和资产的调查,利用3s 技术等区域性土地调查,绘制备案。查明经营区土地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尽可能选择内涵式开发路径,延长土地资源使用寿命。其次,合理布局土地,实现其效益最大化,优化利用目标。三是土地综合开发,优化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最后,加强科技研究,对城市存量土地状况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城市土地内部潜力。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强度,使土地利用容积率和绿化率达到要求,土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避免城市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3.3 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土资源管理将成为我国工作的重点。除了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外,还要在观念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创新,把新观念化为行动。政府应整合土地资源,控制一流土地市场,整合相关土地,营造自由市场环境,实行土地价格国家控制。此外,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应按照有关政策逐步进行。目前,许多二线城市在土地利用和配置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合理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在实际管理中,要做好土地资源监管工作,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确保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土地资源特点。如东西部地形复杂,山地湖泊众多,平原共存,受全球变暖等因素,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因此,在管理上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在沙漠化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风沙草、建设固沙灌木等,以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恶化。土地利用转换的根本目的是提供多样化的土地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生态建设项目将成为最基本的类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土地管理放在首位,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土地利用变更与资源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二者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及时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土地使用规范,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土地交换市场,加快土地市场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宸.强化规划管控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6):14-18. DOI:10.3969/j.issn.1672-6995.2015.06.004.
[2]李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集约节约[J].房地产导刊,2014,(2):24-24. DOI:10.3969/j.issn.1009-4563.2014.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