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
新疆塔城市第三中学 834700
摘要: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教学体系中都属于学生的主修科目,承载着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业做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延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够培育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引言:新课改提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培育学生的收集和整理各类知识信息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为此,高中语文作业应当处于开放环境下进行设计,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多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同时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从而让作业成为成为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
一.收集资料型作业
这一类型的作业通常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课本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收集学习资料,整理为知识卡片的形式来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接触到更为深广的知识层面[1]。例如在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梁山好汉中的一到两个人物来收集资料,分析人物绰号的由来并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说出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再比如学习了诗经中《静女》这一课后,诗词中描述了古代年轻男女间纯真美好的爱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去收集关于古代人们的一些生活习俗,如婚丧、成年礼、以及男女在不同年龄层段的各个称呼等等,而在《无衣》这一课中,则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当时朝代的征兵制度,并收集其他朝代的边塞诗词,比较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此外,诗词中还提到了“荑”这一形象,请学生分析“荑”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涵义?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荑”又增加了哪些更为丰富的内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再比如,学习了《乡土中国》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整理相关资料,收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些列变化,并尝试按照课文的文体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培养。
二.研究探索型作业
这种类型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去分析教材中的疑点与难点内容,虽然与收集资料型作业有类似之处,学生可以借助手上的各类资源进行辅助学习,但这种作业类型最主要的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以此来扩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2]。例如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中的第三单元,单元内容主要涵盖了一些我国各个朝代的诗词,包括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国国代诗词文化发展历程的探究文章,结合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以及诗人来阐述诗歌的演变过程以及社会文化对诗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使其对于我国的诗词文化形成具体的认识。再比如《鸿门宴》当中,着重描写了刘邦落座后众人的座位排次,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交礼仪,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三.实践运用型作业
这类作业强调的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3]。例如,在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内容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将之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自行准备服装道具,从而将教学内容完整的表演出来;再比如让学生将教材中的诗词改编为现代歌曲,配合乐器进行演唱,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文诗词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整合了古诗词的创作技巧,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进行了高一语文必修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方式去收集家乡的一些人物信息,以及近些年来的一些变化,条件允许的同学,还可以课后录制“纪录片”短视频,以此来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为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色,并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分层作业设计,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确保学生的共同进步。此外,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尽量避免为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启发。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够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梅,黄宝金.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有益尝试[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187-188.
[2].黄小律.精选初中语文作业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0):37-40.
[3].张菁,刘佳悦.指向教学性的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研究——兼论统编本作业设计[J].教育学报,2020,16(0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