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春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中心学校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融合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固然是好事,但是有些老师盲目地借助别人的课件,一堂课五花八门的课件,对学生而言,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不仅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小学数学课堂也正慢慢地步入极端,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选用课件
目前,部分老师对现代网络资源没有正确的认识,一种时髦的观点认为:用传统媒体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课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特别是上一节公开课,各种课件不停地播放,数学课堂出现了现代媒体“一花独放”,“常规武器”退出课堂的现象,使用多媒体手段便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例如:本人听过一堂“面积单位”的课,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常用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用课件展示出1 平方厘米,但没考虑到屏幕上出现的1平方厘米比实际要大得多,违背了科学性,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了干扰。课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调查,多数学生不知道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如果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就让学生去画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1 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1平方厘米的学具去量文具盒、课本表面的面积,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1 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就能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实例,这样我认为比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实效。
二、理性认识课件,不能代替板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把一堂课所有内容制成了课件,整堂课都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干净而彻底地丢掉了板书,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如: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解题、计算和演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的要求等,是课件无法替代的。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过程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随教学进程随时改动、补充和完善,并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功能。学生是个模仿大师,老师在扮演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堂课中,从头到尾完全以课件为主,教师不停地边点击课件边讲解,就像放动画片一样,学生成了观众,老师成了放影员和讲解员,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整堂课看似活跃,其实强制剥夺了学生思考和辨析的权利。
完全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忽略了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占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网络资源,重视因材施教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老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部分老师使用课件,并没有根据农村孩子的认知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添加或删改,只是照搬,不仅没有发挥课件的实用价值,整堂课除了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更累。如:在听一位数学老师讲的“解方程”一课时,同样借鉴了别人的课件,采用复习到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课件的复习题,对于外地学生可能只用四五分钟就完成了,但该班学生却用了十五分钟左右才勉强完成,导致老师很僵硬的进入了新课。主要原因是借用网上现成课件,这些内容相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当出现第一道复习题时,教室里一片哑然,老师费了不少口舌,不停地引导才有几个孩子勉强答出来。整堂课程忽略了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占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完全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所以,教师要合理借鉴网络资源,在借鉴别人课件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因材施教,取其精华。
四、课件教案相扣,做到相辅相成
便利的信息教学资源,会为老师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具、学具等,减轻老师不少工作量。而有些老师的教案是一个版本,课件又是另一个版本,课件与教案脱节。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教案没跟上,在上新课之前,几分钟就搞定一份课件;有些老师抄袭别人教案,根本没有认真备课、准备课件,随意下载相应的教学内容课件,上课就播放;也有老师备课时准备了与内容相符合的课件,却没有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课件与教案应该一致,教师要形象生动地展示抽象图形的演变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进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1)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2)把这样的4个正方体摆成一排;(3)把这样的正方体3排摆成一层;(4)同样的共摆2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案与课件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不能脱节。
总言之,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只有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发挥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优势;只有让先进的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手段互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代克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J].学周刊,2016(32).项目基金: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高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批准号:2019YQJK463)的研究成果。
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度信息技术教育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批准号:XT-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