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艳华
贵州省荔波县永康小学,558400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最重要的教学素材,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水族文化就是其中一种。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水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出使二者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族传统文化;德育;策略;小学
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着自己本质上的文化特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方式,民族教育成为其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包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所以我国的民族教育应该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教育。如何在充分考虑水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水族地区小学之中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是目前水族地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水族传统文化内涵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40万人,目前主要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榕江县、都匀市等县市。水族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精髓,当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着眼于水族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水书习俗、水族卯节、水族端节、水族剪纸、水族双歌、水族马尾绣已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它们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水族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古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水族的农耕文明、服饰智慧、古文字与水书、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等,都具有古老奇特神秘的特点。“水书习俗”于2005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水书内容博大精深。2014年两会指出:“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新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1]。
二、水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水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特点,因此成为水族地区教学的重要材料,小学的品德教育则是树立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所在。目前通过对水族地区小学道德教育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小学品德课程已经实现了与水族文化的融合,但是成效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融合方法不恰当。尚存在融合度低,分界线明显这两个主要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其一,小学教师由于学历水平低,缺少深入研究和了解水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文化底蕴不足等缺点,使其对于水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量较少,因此不利于两者的融合。其二,老师很难找到两者之间融合的突破口,导致二者之间分界线明显。
三、水族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资源,开展系统化的传统文化德育教材制定
社会的发展使各种资料、古籍以及网络信息得到不断地丰富,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专家与学者对于水族传统文明的研究也日益精进。但是,与此同时水族地区小学在德育课堂上,未有效地充分利用水族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仍单纯在使用国家课程标准教材,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从大体上来看,整个教材的编排设计不够系统。故首先,为了使水族地区的道德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让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应该不断充分开发与利用水族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进行更新水族地区的教材,实现系统性知识的不断完善。其次,除对于教材的更新之外,更多地应该注重小学生对于传统文明的理解,而不是知识性的记忆,所以平直简单的语言是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通过结合实际的习俗和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生动的诠释,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2]。
(二)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多种形式传统文化德育培养活动
学生的道德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针对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而不是简单的以笔试或实践记录的方式解决。首先,在实践课中要注意德育的整体性,实践过程中不能单独分开重点去强调某个点的培养,这是错误的方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星期天或民族节日,带小学生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或参加各种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以及增强学生对水族文化的文明礼仪的认知。教师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待人待物、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家风家规等方方面面,每个部分都有重要意义,不能有单独的侧重,如果只强调重点部分,往往就会忽略道德培养的全面性。其次,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长久以来,学校的德育活动往往局限于劳动性质的活动,如拔草、做清洁等等,这种形式虽然没有缺点,但是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德育教育。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时,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开展更多符合道德培养要求的德育实践,最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达到德育目的[3]。
(三)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在实现水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单纯的讲解寓意,势必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使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不利于小学德育的开展。故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实现与信息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融合,将网络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效果。如可以通过发布微博、推文等方式来传播水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碎片化的方式,传播“碎片化”的文化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广泛的喜爱与青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水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兴趣,产生认同感,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综上所述,水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通过实现水族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的高效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德育内容所传达思想的基础上,提高小学德育效果。如何实现二者高效融合,仍需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实现水族地区高水平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得证.新时期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14:124.
[2]施雅萍.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57-158.
[3]范朝华.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7,0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