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感悟的初中化学任务型教学方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张辉
[导读]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张辉
        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             211400

        摘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初中生接触化学学科的时间短,对化学课程充满陌生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时候,要尽量让课堂充满活力,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学科,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行锻炼,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任务型教学
一、引言
        化学属于自然学科范畴,知识系统庞大,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刚开始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都是很强烈的,迫于枯燥的概念和复杂的思维逻辑过程,学生逐渐地对化学丧失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任务型导学模式开展初中化学实验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协作学习力量,有利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化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意义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之上的,把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任务项目相结合,或者是把多个学习知识放在系统的学习项目中展开,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把学习的重难点和任务的活动环节相结合,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研究,达到掌握相应知识点的目的。总而言之,任务型导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任务的设计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任务导学型模式是以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出发点,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和实验经验,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也进一步推动了化学教学实践的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课堂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在任务型模式影响下,学生要独立进行化学实验,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操作步骤不当、遇到从未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时学生可以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模式的策略探究
(一)创建情境,打造任务
        实验活动的开展,要创设相关的实验情境,教师要以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背景导入学习,同时借助媒体化的工具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堂的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结合现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用蔗糖自制糖水”的实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先往试管中加一半的水,再向试管中加入蔗糖,边加入边震荡,并提问“试管中可以无限地加入蔗糖吗?”让学生主动思考,随着试管中加入蔗糖的量越来越多,试管的底部会出现沉淀物,而上面的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从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的得出饱和溶液就是某种物质在水中不能继续溶液而形成的溶液。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何才能使更多的蔗糖融入液体中呢?”有的学生想到了往容器里加更多的水,有的同学想通过改变溶液的温度等,老师鼓励学生们自主进行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很快学生便发现添加溶剂或者改变温度都会改变饱和溶液的浓度。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相关的情境,并且用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中让学生掌握化学相关知识。
(二)明确目标,探究问题
        情境创设好之后,教师要设置本次任务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在解决具体的任务问题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调动现有知识储备量,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与教师、学生共同协作配合中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运用自身的能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关于金属铝的相关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具体任务,让学生们展开学习。任务1观察铝的样品颜色及形态、光泽感,探究其物理性质;任务2书写铝的化学结构式,对其化学性质做出推断;任务3按照教材的演示实验,验证金属铝的化学性质和自己猜想是否一致;任务4了解金属铝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也要注重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系统性,在上述任务中,任务2、3、4是环环相扣的,体现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项目时也构建起了知识框架体系,比起单纯分散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2]
(三)协作学习
        展开情境任务教学活动中,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在一旁观察、辅助学生展开实验,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猜想,尝试自己找到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分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对活动的任务进行分析,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进行分配任务,在相互协作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中,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课后效果评价
        关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都要重视。从学生角度来说,任务型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从动手操作实验出发,融理论知识于化学实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内心会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不断地进步。
        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把学习的重难点和任务的活动环节相结合,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的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提出解决方案,给了学生极大的拓展空间,使教学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人性化。
结论:任务型导入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结合,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发挥任务的驱动型作用,学生充分发挥的独立性,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任务中,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推动了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胜.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7):111.
[2]    傅秀英.初中化学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