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均
四川省绵阳市开元中学 621000
摘要:基于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基于新课改的推进,我国高中教育已经对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及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科目,其教学内容包含着深刻的历史人文知识,对于培育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文章中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逐步深化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已经是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教育部门更为关注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已经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因此,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教师则需要转变思维,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内在的提升,使得学生真正的明确自身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一、思维新颖化,教学灵活化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则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利用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思维来引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为历史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尤其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变迁史,若想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各国及区域的发展历史、文化,教师则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来认识和思考历史知识。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两汉的历史时,可以借助影视导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两汉时期的历史已经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影视剧引入到课堂上,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大帝》这个影视剧中,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并在其中塑造了多位著名历史人物,如卫青、霍去病、张骞等,还有很多历史大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入“丝绸之路”等事件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此方式来获取资料了解历史知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得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形成正确的史学观念。
二、建立时间轴,构建时空观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比较多,而且都是过去性的内容,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学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学生必须具备时空观念,将历史知识放在时空框架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来掌握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时间轴,以此来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若想帮助学生掌握近代思想的发展,就需要帮助高中生建立起“器物-制度-思想”的知识框架,利用时间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思想的发展趋势及原因,这样可以将近代思想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凸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现阶段的高考比较重视中外联系的考察,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向,所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重视时间轴的作用,不论是在中国历史的讲解上还是在高中历史的讲解上都需要通过时间轴的构建来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
三、教学现代化,学习主动化
基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地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化技术都成为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由于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远程交流,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将历史资料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分享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历史思维模式。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符合高中生认知及兴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设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历史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因此,在历史课堂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则需要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及改进,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及学习经验,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在促使学生人文情怀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徐青忠.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J].高考,2021,(07):77-78.
[2]张朝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0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