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 张志良
[导读] “问题式教学”被提出的时间较早

         张志良
         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金义分校(金华市君华国际学校)321037
        摘要:“问题式教学”被提出的时间较早,其在苏联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就被提出,直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该种教学方法又重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合理、引用不恰当等原因,造成教学质量总体平平。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设置方式,能够使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的形式转为主动参与教学的形式,同时该种形式能够较好利用社会发展中的真实事件,使学生从事件中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式教学
引言: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的内在素养教育,以及法律意识上的教育,使其能够成为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四好青少年”。目前,部分学生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用上,主要按照以往的模式展开教学工作,学生在教学流程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表现较差,难以和教师形成共鸣,理论内容的学习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在当前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优化与创新,确保课程理论内容的教学能够更好向学生进行传达。
一、问题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问题式教学理论最早在苏联时期被提出,是教育心理学家Machushkin和Mahmutov等人结合发展性的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得来。[1]该种教学形式主张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解析,引导学生根据此类教学情境进行解决方案的思考,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此类教学情境中,需要站在理论分析的视角上,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合理解释;学生在相关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现实情况,使理论学习人员思考现实的解决方案应对当前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现实生活视角进行问题情境的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对其感悟进行描述,另外还需还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现象;通过“提出假设-问题描述-理论验证”的形式,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方面的总结;学生需要在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中,对其现象、数据与行为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现实生活与问题情境中的特定场景;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上,对现实生活的某些现象进行阐释;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设置上,通过潜在的错误设置,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发现。从该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形式上看,其包含双元教学法与发展性教学模式,两种模式都较为偏向于引导与实践,即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的视角进行客观现象的相关解释,以及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主张学生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内容的学习。
二、加强问题的有效引入与定位
        问题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找到高效的引入途径与明确定位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在重点难点的理论内容教学上,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内容进行自主思考。

经过初始阶段的自主思考过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构建特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另一层次的思考,该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思考能力与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内容上已经开始引入基础的法律内容,在向学生进行法治社会的理念宣扬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合理引入,使学生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对其问题情境进行解释。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理论运用的基础上,对其实施针对性教育。
        比如在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师构建一个农村留守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国内对留守儿童实施的权益保障制度,对其必要性与意义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同时对该项该类型活动的性质进行判断,是属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还是司法保护。从而通过问题情境的合理设置,使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行思考,通过运用理论的形式实施不同角度的解答。问题式教学主张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与应用,在该环节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通常可以套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件与社会热点事件等,以此加强理论内容上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学生也能够在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
三、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该环节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基本学情,在问题的设置上注重难易程度的合理设置,一方面确保问题情境的代入感,另一方面确保该情境的设置质量。[2]问题情境的难易程度可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往深层次进行学习,该环节可应用该种教学方法中的“错误假设”,教师实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错误假设,使学生在理论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其事件发表相关看法并阐述理由。相对于以往直接给出正确看法的形式,通过“错误假设”使学生能够勇于质疑、敢于思考和辩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针对目前相关社会事件进行分析与批判。比如,在伪劣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将其产品不收费捐赠于贫困山区的人民,该种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属于正义行为?在该类问题的设置中,教师首先进行“错误假设”,该种行为属于正义行为,毕竟最后的用途具有意义,并且该种行为没有产生相关盈利行为,所以为正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其根据此种情况对教师的假设是否成立进行思考。该种情况下能够较好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此类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能够较好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针对某一事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理论知识对教师权威性的答案提出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
四、构建层次性问题
        层次性问题的设置形式主要遵循的原则为“循序善诱”,前期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够快速进行解答,其次逐步更改问题的条件、背景与内容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思考活动中,认识不同条件下的理论内容应用形式。该环节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性,并且在问题层次结构的设置上需要理清逻辑顺序,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内容学习。
结语:综上,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问题式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情境布置等环节上,一方面需要结合基础的教材理论内容,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使学生能够从现实视角上进行分析、思考,对教师提出的假设与问题等提出质疑,并分享自身的判断依据与想法等。
参考文献:
[1]夏薇薇.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7
[2]虎庆福.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2017: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