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莉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摘 要】 名画是人类共同的珍宝,名画欣赏对小学美术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让儿童与艺术偶遇,以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为核心,基于孩子的思维心理,启迪孩子在欣赏名画中与自己的生活建立真实且内在联系。按照个人的感觉,自己发现、寻找、探索名画的魅力和乐趣。教师在教学中探究名画欣赏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应用与表现,希望美术鉴赏通向的是过去与未来的世界,通过与鉴赏者相互的作用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解读名画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美术欣赏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水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艺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每一课都有名画作品欣赏,可见大师作品欣赏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
纵观小学美术课堂,名作欣赏的教学往往会由于教师一个人解说或者乏味的作者介绍及图片式解读,使学生对伟大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学生大多只记住了几位艺术大师的名字,几幅知名的画作,对于作者个性、作品创作的过程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却并不理解,可见在我们美术教学中,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充分挖掘美术欣赏的教学价值。
但儿童对艺术作品作出的反应是与生俱来的,如果美术教学中的大师作品欣赏,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便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便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于是,我尝试以名画为媒,以课堂为介,通过看·听·思·画等浸入式体验,开启艺术的大门。
一、走近名画,基于儿童视角
在教学《点彩游戏》一课时,大多教师都会围绕乔治·修拉用了别人没用过的方法绘画而创立了点彩画这样的创举进行描述。我们还知道乔治·修拉在发明这种画法时认为与印象派依照直觉的随意画法相比,按照精确的程式点下这些色彩强烈的小点便能准确模仿光落在各种颜色上的反射效果了,[ 《绘画的故事》[英]温迪·贝克特嬷嬷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17.4]但是这样的理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实际技法运用也与美术课堂表现脱节。为此,我大胆舍弃了繁杂的理论知识,试图从儿童的角度观察和了解点彩画的作品风格。
1.提问语言,贴近儿童生活
我在出示《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幅作品进行欣赏时,我问孩子们:“和你平时见过的画面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不难发现:修拉的画好像一幅闪闪发光的刺绣,因为他画的时候就像刺绣一般一针一针描绘出来的,[ 《你好,艺术!》[日]结城昌子 中信出版社2020.4]一张作品花了他整整两年时间。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从而直观感受到点彩的特殊技法与独特的画面效果。
2.创设情境,基于儿童特点
兴趣不是课堂的情绪添加剂,它不为学生浅层的快乐而存在。但是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需要寻找和儿童心智水平相吻合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趣味地去教学。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要。
课堂上,我用游戏的方式,用放大镜将作品的局部放大,引导学生们思考“近一点儿看,再远一点儿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在与名画近距离的接触中,学生明白了:原来修拉不用调色盘调颜色,而是直接把颜色点在画布上呀!我们神奇的眼睛自然会把色彩调和起来了!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也是一个大胆的创举。正因如此,修拉用了别人没用过的创新绘画方法,而被尊称为新印象派的创始人。
正如作家彭懿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引导提问,儿童的眼睛就能有美的发现。“看这张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会是哪里呀?”教师顺势补充:“这是大碗岛,是光和影子玩游戏的地方。星期日的大碗岛总是挤满了游客,尤其是晴朗的午后,要找个好位子,可真是不太容易哦!阳光普照的午后,来了好多悠闲的人呀!他们在阳光下散步,在树荫下乘凉,在小河里划船。”就是在这样情景交融的欣赏过程中,学生有了直观的审美感受,同时还能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3.互动对话,利用儿童心理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利用好奇心“有没有觉得她们的裙子很奇怪呢?”是的,高帽子,阳伞,还有臀部高高翘起的裙子,是修拉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服饰和打扮。“还有很多活动在这个公园里发生哦,你能找一找这些事物吗?”三只狗,一只用皮带拴着的猴子,一个吹着号角的男人,一只粉色的蝴蝶。儿童就是在仔细地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为什么公园里有一只猴子呢?僧帽猴在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是种很时髦的宠物。
”[ 《你好,艺术!》[日]结城昌子 中信出版社2020.4]在不断的提问中,学生深入了解了画中故事,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往常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基于儿童视角的解读,藏在名师名作背后的美学法则不再遥不可及,它悄悄走进学生的视界,融入学生的内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欣赏名画,提升儿童素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自我学习探索的水平和对教材的持续研究是能否上好课的决定因素。教材内容是经过概括提炼,通过找到共同点后编制而成,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在艺术鉴赏中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将教材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将名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经过美术学习构建自己独立思维、主动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
1.比较中,突破艺术边界
在欣赏中,往往会因为学生自身知识经验有限,无法体会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奇怪的梦》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大胆想象表现不同寻常的梦境画面。其中我们会看到夏加尔、卢梭的作品,但是学生在作品中很难找到共鸣,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奇怪而已,那么寻找学生与大师作品的相关联系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进而贴近艺术。
我告诉孩子们:这些画很奇怪对吗?是的,卢梭的作品因为迷人而神秘闻名,但是当他在世的时候,他的艺术一直不断地遭到嘲笑,你所看到的这些作品都是卢梭自学而来。[ 《Easy!给孩子讲艺术》[美]希瑟·亚历山大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9]你很难想象卢梭画了这么多热带景色,其实他从未来到过丛林,但是因为热爱,即使人们嘲笑他的画,卢梭依然坚持继续作画,你是不是很佩服他的勇气呢!
找到画家与孩子共同点,我们便能突破孩子的防线,原来大师也是平凡人。有趣的是,卢梭作画中会突然被自己画的图像吓住,倒吸一口凉气,不得不把头伸出窗外以平复情绪。[ 《Easy!给孩子讲艺术》[美]希瑟·亚历山大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9]类似风格迥异的大师作品还有很多,学生在欣赏中难免心存疑惑。当面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心里有一点点紧张,也可能担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让人笑话,[ 《Easy!给孩子讲艺术》[美]希瑟·亚历山大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9]但是老师会告诉你:人们观看同一件大师作品时常常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当观察艺术时,没有对与错之分,仅仅只是不同而已。无论你看到了爱还是恨,艺术都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只管放松心情去欣赏它就好啦!也许你读完这张作品仍然不明白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但这并没有关系,至少你已经了解原来艺术无处不在,原来绘画就是大胆表现自己心情的艺术。
2.借鉴中,打通艺术之道
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色彩知识的课。在执教《三原色?三间色》《冷色与暖色》等色彩知识的课堂中我们发现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注重了色彩知识与技法的掌握,却忽视了色彩变化的道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这一两节课里学生了解了色彩知识,能简单用色彩表现,可是后期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依然不知如何运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没有落到实处。
对大师作品而言,颜色也是重要的语言,画家会更巧妙地运用颜色来说故事。当然我们无法从一张作品、一个故事去了解和判断一种艺术语言,同系列多张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近大师。
例如执教《冷色与暖色》时我们会欣赏色彩大师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我们在画中能感受冷色与暖色给我们带来的反差,我们看到红艳艳的大餐厅,蓝蓝的花和树,画的曲曲弯弯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会奇怪的发现桌面在哪里呢?墙壁从哪儿开始?一大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把墙壁与桌子连在了一起,用色彩关系和蓝色纹样建立新的空间关系,这里颜色的处理给予画面创造了神秘奇特的新境界,这就是色彩运用的魅力。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颜色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启发式思考。他的画形状好单纯,颜色好艳丽。而我们知道马蒂斯相信色彩的魔力,相信色彩鲜艳的作品会带给世人幸福的感受和平静开朗的心境,所以在他在的众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因此将马蒂斯系列作品的连续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感官。
此外,我还选择了《蓝色的窗户》学生进行对比欣赏,这个房间打扫的干干静静,空气好像特别清新。如果住进这样的房间,心情一定很平静吧!这是蓝色房间,蓝到底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优雅的?寂寞的?清爽的?还是充满了梦幻的颜色呢?除了蓝色,你还发现了什么颜色在蓝色衬托下格外醒目呢?我们发现了少量黄色和红色,马蒂斯从画中告诉我们:“如果要凸显蓝色,黄色就不可少,如果要凸显蓝色和黄色,红色就不可少。”这样对比、连续的欣赏,学生会发现画家会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心情,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样的欣赏,关于冷暖色的作用,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一下子通过画面感觉出来。
那么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大可利用大师的作品进行拓展教学,我们发现马蒂斯画了红色的房间,蓝色的房间、有窗子的房间、有阳台的房间,那么我们可以学着马蒂斯运用奇妙的色彩画出自己喜欢的房间,让色彩在跳舞!基于大师对色彩的认知,结合学生实际的情感,根据房间的主题,学生就能大胆创作用色彩说故事。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发现,乃至去运用。
虽然大师的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但是真的认识它的确有一些“门槛”。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艺术讲解者,不但对名画了然于胸,同时又能将它用最明白的话、最简单的方法讲给孩子听。当我们心生有爱,孩子总想去了解,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将孩子引向更多的好奇、更高的见识、更深的爱,当然,还有更大的快乐,[ 《绘画的故事》[英]温迪·贝克特嬷嬷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17.4
]那便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