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贾超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课程的不断改革

        贾超
        南京市钟英中学 江苏 21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课程的不断改革,核心素养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及过程,建立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还需要尽可能地实现学科价值,有效融入核心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学生法律素养;策略研究
        引言
        新课程教育理念之下,强化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意识建设是教学工作基本内容,对养成学生优秀品质,形成健康道德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健康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期学生的心智正处于成长阶段,是人生观、是非观、价值及道德观形成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全面把握当今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内心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将初中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上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1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生长发育阶段,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时期作为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法律知识,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机会,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①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②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课程目标的要求。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学习中将涉及到《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继承法》等方面的法律内容。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2.1课堂教学要密切结合实际生活
        有效的学科教学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脱离实际的教学效果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必须要针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掌握学生内心的需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致爱好以及心理发育状态,并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全面分析,透彻地了解、恰当有效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重点,找准教材上的法律知识及道德意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密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多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且易于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以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去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内容,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结合所学习内容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2引导质疑解释培养法治思维
        如果学生在学习各项道德理论和法治知识时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质疑。在这一条件下必须要求教师对学生产生的质疑展开有效解释,并在解释各项质疑条件下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确保学生自身法治思维和道德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而且遵循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对学生开展答疑活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强化学生参与各项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得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将自身法治思维表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质疑解释还可以找准各项法律知识和道德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契合点,引导学生从实际入手找到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地方。并在学生交流合作和相互讨论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各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积极调整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陷,突出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实意义。比如,在学习《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教师应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释,并在解释学生质疑状况下强化学生自身法治思维培养力度,逐步提升学生自身法治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调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彰显相关教学优势和学生法治思维条件下,改善道德与法治教学缺陷,推进该科目教学更加合理地开展。
        2.3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学生法律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辅助学生掌握各种法律常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法律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提前明确知识竞赛的考查范围,然后要求学生到课下收集各种材料,并将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法律名词、法律条令等总结和概括出来。这样,他们能通过比赛掌握和吸收更多有效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素养。
        2.4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在该门课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丰富的法制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够满足核心素养的要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充分实现该学科的育人目标,教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通过以德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也应该耐心劝导,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
        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公民的法律素养。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其正处于发展期,对其法律素养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对以后的生活产生的意义也更加强大。学生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中,法律素养的地位至关重要。老师要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法律常识,掌握在社会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法律实践能力。但是法律素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养成,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关注,强化对于学生的管理,塑造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韦有多,刘若楠.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7):58-59.
        [2]朱小蔓,王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对教师的期待与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24-28.
        [3]王剑,王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才智,2018(06):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