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旺华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实验小学 2502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劳动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本文在深度分析劳动习惯概念的基础上,基于学校视角,从关注学科课程、借助学校日常生活、组织社会劳动、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
关键词:学校;小学生;劳动习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中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以劳动实践为依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至关重要,一方面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工作中往往存在着“重智轻劳”的现象,政策层面上的扶持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所以,在当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五育并举的大环境下,还需要在学校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促进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笔者查阅了“劳动习惯”的概念界定,众多研究者是在对“习惯”、“劳动”等相应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定义“劳动习惯”的概念。林崇德认为,劳动习惯是一种逐渐养成的、相对固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倾向。【2】 劳动习惯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后天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固定难以改变。在外部环境刺激下,习惯养成的行为就会自然表现出来。卢乐山强调,劳动习惯是人在某种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劳动的需要或倾向,通过经常的劳动实践活动或有意识的劳动训练形成。【3】
结合劳动习惯的概念,学校视角下的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关注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目标
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4】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前的小学课表当中,学科课程不仅仅是发挥自身的课程功能,还可以渗透性的加入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精神教化目标,将长期以来隐形的教育内容明确的展现出来,在实现“以劳促智”的同时,使学科课程也能够成为深化劳动教育的平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科课程的备课中,学科教研组长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从学科内容发掘劳动要素的教研活动,创造性的开发课程资源,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在行动上渗透习惯养成。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将学校“耕读园”中摘取的茄子与冬瓜的重量引入教学过程,学生亲自测量得出数据,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利用数学学科知识重新激起参与劳动时的感受,体会农业种植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与自身经历的劳动场景融合在一起。使学科课程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
二、借助学校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
按照《意见》的要求,日常生活劳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5】而学校生活占据了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可以借助学校日常生活,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当前小学学校内的劳动任务都是按照区域划分给各个班级,比如校园内的卫生打扫任务。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还可以根据班级自身状况,制定详细的班级日常劳动规划。如室内卫生打扫、卫生工具摆放、图书角整理、班级绿植养护、空调开关、讲桌整理、一体机开关(中高年级)等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分派学生专人负责,用小学生身边的日常学校生活劳动促进习惯养成。
当前为学生提供配餐的学校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选择让学生中午在学校餐厅就餐。学校为了确保小学生顺利就餐,往往将餐厅的运作全部委托给第三方餐饮企业,将配餐直接摆放到餐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完全可以将实践机会留给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让学生自行取餐,就餐完成后自觉收拾餐具、整理卫生,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6】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现场饭菜的浪费现象,使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道理。学生日常的配餐也能成为劳动实践的课堂,作为教育者应当善于发现学校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情境,使劳动习惯养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中,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组织社会劳动,促进劳动习惯养成
《意见》强调;小学中高年级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劳动光荣。【6】学校作为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主渠道,应当理性分析,确定小学生能够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活动选择要以确保学生安全为前提。活动形式一般以集体活动为主,以班级或劳动小组为单位,利用劳动周、周末、假期等时间在劳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公益劳动,活动的切入要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是小学生力所能及,【7】比如,走进社区进行垃圾捡拾、分类活动,走进敬老院帮助老人整理居室等。同时,在活动实施中,切忌出现“站一站,拍拍照”的形式主义,师生要切身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劳动中。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与他人协作,在体能与心智的双重付出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以笔记或反思的形式记录活动的所得、所思、所感,使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强化活动的教化效果。
四、加强劳动课程建设,推进劳动习惯养成
按照《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8】较之以往政策性文件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求更加明确。学校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需要系统开设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相符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保障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时间,每周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9】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劳动计划、学习劳动技能、开展劳动实践、学习总结生活中获取的实践经验和劳动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态,让小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深刻的认识,逐步外化为行为习惯。在劳动课中,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劳动作品,让学生分享作品原料选取、制作步骤的经验和想法,体验劳动成果完成的成就感,切身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将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将以往学生对劳动碎片化的认知转变为坚定的内心信念,已经形成的劳动习惯转变为内心驱动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5][6][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 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96.
[3] 卢乐山.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261.
[4][9]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7] 戴汝潜.目前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切入点[J].内蒙古教育,2020(13):4-7.
作者姓名:成旺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