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婕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00387
摘 要:与教育公平相关的研究一般都习惯于从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地区、贫富差别等角度展开,却很少关注课程中的公平问题。事实上教育公平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公平,研究课程公平对于我国现在学校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公平;课程公平;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随着社会民主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体现在教育公平,然而教育公平又体现在课程公平。近年来,对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很多,但忽略了课程公平。研究课程公平,对于我国当代学校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二、 课程公平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不公平
建国以后,我国的课程标准一直以学科为本位,知识维度过于单一,学生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体系。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作业需要熬夜完成、周末参加辅导班、考试次数也不断增加,上学成为沉重的负担。课程内容的选择面临平衡筛选人才与贯彻义务教育两大难题。教师迫切需要一种课程,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合适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课程内容,就无法在“逢进必考”的社会中前行。但他们一直以来学到的知识不能帮助他们,出身社会后出现了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轨的情况。
(二)课程实施过程不公平
课程的实施过程无非就是教学过程。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学科本位论,最好的方法就是传统讲授法,但是长期以来积下了很多弊病,例如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就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对于那些记忆能力强的、听话的孩子,记忆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通过记忆力来体现的,一味靠着提高记忆力的教学方式对于不擅长记忆但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并且养成死记硬背这样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课程评价不公平
为教育机构提供选拔人才或淘汰一批人成为了课程评价的目标,致使老师和学生都致力于取得高的分数,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对于学生的其他能力都难以进行量化,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理解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而这种不重视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孩子们是很不公平的,而那些可以取得高分的学生们,他们步入社会投入到工作中就会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从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对于本应该得到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四)课程结果不公平
无管招生规模怎样扩大,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享用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总是少数的,在我们现在所实行的选拔考试下,考取高分是学生成功的标志。相应地,那些没有拿到高分不及格的学生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仅仅体现在他们享受不了更好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毫无用处,他们仅仅成为了参与者,成为了泱泱考试大军的陪跑人员。并且,那些已经取得高分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牺牲了快乐,但学习本应是一件享受快乐的过程。他们会因为取得了高分而成功,但不一定是快乐的。
四、实现课程公平的途径
(一)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是指学校依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校本课程的出现使得知识的分界线有所改变,让那些不被重视不够成体系的知识有机会进入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从每个学校的实际出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传递着知识平等的思想,尊重每一种知识的存在价值。
(二)实施参与式课程
突破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讲授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个体能动性。在遵循当前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而不是一味地吸收。例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就会忽略一部分内向或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如果教师改用先小组讨论后提问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交流后形成自己的见解,此时提问绝大部分的学生会乐于发言。想要促进课程实施过程的公平,有必要采用参与式课程实施方式。
(三)重视多元评价与结果公平
原来单一化、数字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应试化的精英教育理念,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打击大多数学生的求知热情。为此,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获得肯定,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促进学生个体多元发展,使其在获得学业成功的基础上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人才。
课程公平不是致力于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一标准后,在将来步入社会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做人做事,为自己以及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和平.论课程公平及课程改革[J].教育导刊,2007(01):8-10.
[2]殷玉新,郝亚迪.论课程公平及实现路径[J].教育导刊,2016(06):32-36.
[3]刘丽群.论课程公平——一种社会学的视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17-20.
[4]吴支奎.论课程公平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导刊,2014(12):10-12.
[5]孙琳.课程公平:问题、基础与内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3):11-13.
[6]阎亚军,杨文博.“教”还是“不教”——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公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9(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