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 吕绮华
[导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生机盎然。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等等

        吕绮华
        佛山市第二十四小学 广东省 佛山市 528000
        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生机盎然。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等等,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勤于反思,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反思 教材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反思可以帮助老师们减少遗憾,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老师们在教学中,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提炼、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数学教学的专业素养。因此勤反思,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把教学反思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插上智慧的火花,变得更加精彩。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有哪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得是否愉快, 是否掌握了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老师把这些逐一总结,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积累教学财富。
        一.教师对自我的“教”的反思
(1)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设计新的教案,预测学生要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的理解存在困惑:“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呢?”解题时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现象。在备课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经历并得出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2)教材处理的反思
        新课标提出“用教材”极大地鼓励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反思探讨如何用好教材。
        在备课时,老师要反思自己能否准确理解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寻找教材内含的生活化数学,创新使用教材。例如: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反思以往的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现象,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稍加改变,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课的灵魂回归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反思这一理念,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我在教学新课前出示:一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寻找一些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题型,丰富其内容。经过与以往教学的效果对比,以及教学中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反思,我感悟到“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知识。教师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学生思维上进行设计,才能开拓学生思维并达到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二.对学生的“学”的反思
(2)反思学生的反馈,及时启发引导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梯形上底是8米,下底是1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小文的列式为:8+15=23(平方米),学生们都哄堂大笑,这时我及时引导小文说出自己的想法:“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全班的孩子顿时表示出惊讶的表情,此时我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小文的说法有道理吗?”全班的同学都对小文投以赞赏的目光,我又加以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个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周长分别有怎样的变化?
                    
        我让全班的同学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分小组讨论学习。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位学生一边拿着自己的学具演示,一边绘声绘色地说道:“我慢慢地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就发现了原来长方形的宽慢慢地变窄了,再往下拉,就越来越窄,最后窄得变成了一条缝隙。但是由始至终,长方形四条边长是没有变的。”等学生说完,我因势利导问他:“你刚刚说得很形象,‘窄得就只变成了一条缝隙。’那就证明了由长方形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得出了结论:“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小了。”这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出来的,是新的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验证,对“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课后,我第一时间记录下刚才课堂上精彩的一瞬间,并深深地反思、感悟到: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激起学习的热情是多么的重要。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
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善于反思的教师会在反思中积累,在反思中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只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改进,那么学生好学、乐学、会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