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秀科研团队 提升教师科研气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汪惠琴
[导读] 学校要发展,科研必先行

        汪惠琴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学校要发展,科研必先行,在我园集团化办园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学校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精神,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是学校最富有发展性和前瞻性的中心工作之一。
        一、问题分析
        在学校科研管理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这样的问题:1、研究内容与日常工作间需有更多勾连:课题的选择要立足日常,要紧抓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研究。如何有机勾连日常工作展开课题研究,细化落实研究点是重点工作。 2、研究过程与指导支持间需有更多跟进:目前我园共有课题15个,如何将课题研究常态化,管理者如何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时进行过程把控及精准的策略支持,需要有更多的实践与尝试。
        二、策略支持
        (一)扎根日常,寻适切科研项目,强科研目标意识。
        1、日常即研究
转变视角,扎根日常,寻找一个实在的点,落脚要小,关键在真,它可能是痛点,也许会成亮点,如基于疫情时期,中班幼儿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如入园时能自己拿物品)、有特需儿童的班级可以探索一下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再如一日活动中过渡环节的优化设计等,让课题研究的本质回到解决教育实践中老师面临的真问题。
        2.节点即突破
以节点活动为突破,通过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来小点切入,深入展开。后疫情时期的小班新生适应课程是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如:云媒体之下的小班期初适应课程的实践研究、云媒体下新生适应课程中园家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小班期初适应课程之习惯养成的系列研究、图示图标对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等,一方面学校层面可以推荐适切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们围绕实践自主生成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来确立各园区小班年段、班级的微课题研究内容,以科研视角来推进期初适应课程工作。
(二)监管过程,予精准策略支持,重科研过程能力。
1、项目式研究——精准突破:
项目式研究是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工作中,创造性地去做一项实践性工作。推行课题项目式研究,要求各年级组研究的的课题将研究内容细化到每个月,以级组内相关班级相互抱团研究或者独立研究的形式开展,期初课题计划撰写事要思考研究成果可视化,真正落实课题研究过程化的要求。
2、课题工作室——监管过程:
将研究的过程作为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努力向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室,工作室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课题研究进度合理,研究内容深入,建立试点,工作室研究重点两手抓,重点引导成员围绕一日活动中的微、小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每月一次交流研讨重点了解课题研究实时动态,其次,依托学校大教研活动,重点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以此为教研目标,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例:《自然角创设过程中幼儿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实践研究》
时间    工作要点                     产生的效果
2020.9    1.年级组教师明晰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进行理论学习,知识储备。    1.通过文献查阅,集体讨论春夏秋冬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下在幼儿园室内及户外农场适宜种植或饲养的动植物资源,为后续的自然角活动做经验储备。
    2.调查讨论春夏秋冬四季及二十四节气下适宜种植或饲养的动植物资源。    1.以年级组为单位确定每个班种植园的形式、种植内容、观察方式。
2.研究备好种符合当季种植的种子或饲养的小动物,备好各种容器材料。
2020.10    结合大班主题《我和植物有个约会》开展秋季自然角种植活动。    在主题计划下,分班分区域有侧重的种植好植物,饲养好动物,创设自然角环境,围绕动植物进行初期的对比观察。
2020.11    围绕自然角与区域户外的游戏勾连进行深度挖掘。    1.室内自然角与教室区域的游戏勾连,形成活动集;
2.户外小农场与户外活动的游戏勾连,形成活动集。
2020.12    探索自然角岗位设置的策略研究    设立岗位值日生,引导幼儿担任小小照顾员,尝试分工合作进行浇水、松土、喂食等照顾活动。
2021.1    1.挖掘幼儿观察、记录自然角变化的多种记录方式;    1.对比观察,分析幼儿针对动植物不同形式的记录,形成有特点的观察记录。
2.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多种观察方式,如:小组观察、追踪观察、顺序观察等。
    2.梳理总结课题资料。    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论文集、课程故事。

        三、成果辐射,创激励管理机制,提科研成果品质。
        1、多平台展示科研成果
在结题汇报节点时间,侧重研究成果提炼,借助工作室、大教研、园本培训等多种平台进行“项目式研究成果”推广辐射,这个成果可以是方案集、案例集、专题经验总结、实践汇报等形式。
        2、多渠道参与科研评比
建立“教师项目研究的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并对项目研究的成果进行民主评议,邀请园内外专家和教师组成评审组,将评议结果纳入教师考核。对于优秀的项目成果,推荐参加12月的区微型课题评比,并按照市区相关要求积极申报新一轮的市区级立项课题,以提升科研成果品质。
多方面的突破和深入研究,带动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努力给每位教师提供发展可能,在分享沿途的风景的同时,让每位教师真正实现“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