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美育思想的发展谈大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必要性——以主要代表人物为案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 贺小璐
[导读]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与修养

        贺小璐
        云南工商学院    651701
        摘要:艺术素养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与修养,是个体艺术欣赏的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起着非常深远的作用。艺术素养自身的稳定性、可塑性以及系统性能够使个体在具备艺术范畴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互协调统一后,形成独立自由的审美倾向与价值判断能力。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必要性
        
         一 早期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化常以“礼乐”并称,《礼记》曰:“乐由心生,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再从《论语》来看,孔子先生对于音乐的重视远胜于后人的想象。由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见中国古代教育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例如,古人常以精通琴棋书画来表示个人的文化修养,这四大艺术门类是文人骚客修身的必备技能,亦是我国古代艺术教育中主要的内容。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自由发展,其中便包含自上而下的形式。琴棋书画作为王公贵族的必修课程,也是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悉数历代帝王与达官贵人,大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 近代美育思想
        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美育思想的出现。
        王国维先生(1877—1927)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的。首先,王国维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论证道:“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第二,他认为:“美育以调和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因而,“美育即情育是也”。他还突出强调了美育的作用,认为美育的独特功能在于: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说明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第三,王国维指出美育的主要手段是文学艺术,认为艺术“最神圣”、“最尊贵”,可以像宗教那样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即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1868—1940),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蔡元培提出的“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他于1912年2月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包括美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宗,后来,又将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针总结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他说:“普通教育的宗旨,一是养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发展共和的精神。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蔡元培还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并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案。第一、美育起点——建立胎教院和育婴院。第二、学校美育,分普通美育和专门美育。普通美育指幼稚园设舞蹈、唱歌、手工,中小学设立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课程。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等,也可利用其“含有美育之原素”进行美育。专门美育指各种专门的艺术学校,或文学艺术专业,受专门美育的,要承担社会美育的任务。第三、社会美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美育机关,二是美化环境。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又深通美学,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学者。蔡无培的美育思想,无疑是我国美学史、教育史上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 现当代美育思想
        现当代,坚定不移的坚持美育思想并为教育做出贡献的人不胜枚举。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自序中强调:“道德、艺术、科学,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践行美育思想的同时以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影响着一代人。如木心(1927—2011),木心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音乐家,画家,他认为:“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当代大学生中,如吴冠中先生所言:“文盲不多,美盲很多”。相对缺乏艺术素养的个体而言,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个体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特有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倾向。每一个个体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与最初的接触时间都不尽相同,艺术素养非先天而成,需要后天的教育学习来形成。因此,抛开先天因素,后天的艺术教育是个体提升艺术素养的主要过程。好的艺术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气质和性情,有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让人和谐而全面地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教育的同时,更应积极主动地去接触艺术,以美育提升自己,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0卷第6期.
        罗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宗白华.意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