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雯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
摘要: 点染与意境,本为书法和绘画的专业术语。点染,原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意境,原指画家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两者是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基于文学上的艺术共性,在诗文创作中,作者往往也会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诗歌评论中被广为运用。理解并掌握“点染”与“意境”的含义和运用规则,既能准确地诠释古典诗歌,又可以作为丰富创作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古典诗歌;点染;意境;修辞学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会经常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以便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点染和意境就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两种。
一、点染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陆游《掩门》诗中“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描写的就是书法家创作时的情景,而颜之推所云“随宜点染,即成数人”,则将其说成画家的一种笔法。而点染不仅仅是书画创作时所用到的一种笔法,也是修饰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通过它的修饰,可以使作品意境更上一层楼。
刘熙载较早地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这一现象:“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实际上是以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来论宋词。
刘熙载所说的“点”,就是点明,即把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等,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用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等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把握。需要强调的是,点染之间要有连贯性和气势的衔接,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有他语相隔”。柳永的这首《雨霖铃》词,便是于抒情处加以点明后,再用景物描写来予以烘托。《雨霖铃》上阕结尾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下阕接着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明“伤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继而点明时间,在“冷落清秋节”伤离别,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景物所构成的一种凄清冷寂,令人低回怅惘的意境,来烘托此时此处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便收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二、意境
意境与点染一样,意境的概念也来自于传统绘画。人们把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称作意境。从文学艺术的共性来看,诗、词、曲、赋、文都讲究意境。古往今来,大凡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均在于其创造了特定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中。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宋僧法云所编佛学著作《翻译名义集》卷62,其含义是指思想、意识之类,即佛学所谓“意境界”。换言之,意境是指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佛家觉悟境地。而把“意境”一词引人诗论的,是王昌龄的《诗格》。他将意境列为诗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之一。将意境视为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的,则始于司空图的《诗品》:“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迄至近代,王国维标举意境(境界)说,才将意境纳入美学的范畴。
王国维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王国维所谓的境界,有三层意思:其一,境界必须有 “真景物,真感情”;其二,情景须真,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其三,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与“景”,是王国维反复强调的文学的“厚质”,“意与境浑”就是指情景交融,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情景相生到情景交融境界,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乃至整个文学的优良传统。
这种前后继承的关系,正是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往往从情、物相生的视角认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发了人的性情,从而产生了文艺。只有经过心物交融的形象思维过程,达到形象化、典型化,形成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美。
意境,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神与物游”的构思过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提到的“化景物为情思”,也是这个意思。换言之,意境是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情与理的统一,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意象(自然景物、社会人事)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能使读者感知并沉浸于其中的想像的世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并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都说明了,世界就是一个有真意的世界,所以有意境的作品与一般的作品是有区别的。
古典诗文中很多作品就是很有意境的,王维《竹里馆》的宁静、惬意,严维《丹阳送韦参军》的清冷、孤寂,柳宗元《江雪》的幽静、凄美,王实甫《长亭送别》的哀怨、凄婉,王之涣《凉州词》的开阔、豪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清新、优美,王昌龄《出塞》的雄浑、高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的悲凉、凄恻,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它们不仅仅是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从而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可以说,这些作品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