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不良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 吴雪虹
[导读]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讲,情绪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将导致其难以充分适应社会生活,

        吴雪虹
        佛冈县启智学校 广东 清远 511600

        摘要: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讲,情绪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将导致其难以充分适应社会生活,教学工作在开展时整体难度也比较大,学生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培智学生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给予学生情绪问题以及行为问题充分重视,运用有效干预措施。
        关键词:智力障碍;情绪与行为;社会生活

        智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会对学生融合产生直接影响,在情绪和行为出现问题情况下,也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际上智力障碍学生出现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不是完全由先天造成,与后天环境联系也比较紧密,运用有效干预方式能够使智力障碍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得到比较有效地解决[1]。下面将14岁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其开展干预训练。
1 基本资料
1.1学生情况
        小明(名字为化名),男孩,14岁,培智学校学生,智力障碍为中度。性格较为内向,日常生活中出现情绪波动比较频发,易怒、暴躁,和同龄人之间难以友好相处。
1.2家庭情况
        学生家庭情况一般,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母亲性格急躁,父亲性情温和,对于孩子比较溺爱,家庭教育方式粗暴简单。
1.3成长发育
        小明妈妈有孕期发生缺氧现象,特别是孕后期需常到医院吸氧,小明三岁之后才有语言能力,说话不清晰,四五岁才能行走,医院诊断为智力发育障碍,在进入普通小学之后,难以适应学习环境,9岁时来到培智学校学习。
2.4 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
        在情绪与行为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情绪和行为主要是受到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的影响与支配,在其他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时,会情绪当场爆发,并出现攻击性行为。在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时,心里仍然会有不服气表现,并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并没有犯,常常双叉腰,嘴里会发出哼哼声。小明在生活中一般不会隐藏情绪与行为,作出的反应都比较直接。在组织学生进行看电影活动时,尽管对纪律和规则进行了强调,让学生尽量保持安静状态,不要喧哗,但是小明在出现自己比较喜欢的场景时,仍然不能控制自己情绪,会不管自己产生的影响大声喧哗。同时小明语言实际发展水平比较低,对于复杂的语句很难理解,也难以运用简单语言将自身感觉表达出来,因此在与他人沟通时往往存在困难,在他人未能理解时,常常表现得比较气愤,甚至会出现攻击他人行为。
2 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矫正方法
2.1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主要是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认识,运用直接干预以及的重建方式促进学生认知改变,进而在认知影响下使行为作出改变[2]。

通过观察发现,小明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受到错误认知影响,他认为他人听不懂自己讲话实际上是在嘲笑自己,别人不愿意和自己一同玩耍是歧视自己,别人碰到自己也是故意这样做[3]。在了解小明这一认知之后,教师应加强与小明沟通与交流,运用小明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需和学生之间和睦相处的思想,对于他人无意碰到自己的行为,自己需给予一定理解。
2.2 支持正向行为
        在实施行为矫正时,教师应和小明之间达成共识,与他人产生摩擦情况下,可以直接找老师,向老师将事情经过讲清楚。如果他人做法存在问题,教师需站在小明立场给予做法错误的同学批判[4]。在小明将共识问题做到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其一定奖励,如小红花。同时在小明攻击性行为减少情况下,家长也需给予其一定表扬。
2.3 自我指导法
        自我指导法主要是指学生学会自我指导,针对焦虑以及应急情景进行正确对待,促进良好应答行为得到形成,对小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比较喜欢大声进行喧哗的问题,教师应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使其能够在的公共场所做到轻声细语,具体实施时,可以带领小明在真实情景中展开练习。同时家长在家中应制定特殊情况下轻声细语表达细则,对于小明出现的不恰当行为,家长需及时对其进行纠正[5]。除此之外,家长也需改变自己暴躁性格。在学校当中,小明在出现攻击性行为情况下,教师可以向让其冷静一下,想象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在心里依然难受情况下,可以向老师将委屈与不满宣泄出来。
2.4 运用集体帮助方式
        教师需告诉班级中的同学,小明实际上十分喜欢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和大家多进行沟通与交流,但是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不当,尽量将小明和同学之间进行交往的顾虑打破,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同学实际上小明很愿意为帮助作出贡献,希望能够为班级服务,进而让他充当自己的助手,促进他人与小明之间沟通和交流机会的增加。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共同对小明行为进行监督,使小明能够在集体帮助中感受到喜悦。
2.5 注重良好家庭环境构建
        在解决学生情绪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时,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尽量提供一个安全且舒适的环境,充分给予孩子支持与理解。就妈妈来讲,应积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态度,避免出现粗暴行为,加强对孩子的鼓励,不能伤害孩子自尊心。积极引导孩子将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分享,在与孩子交流同时提出合理性建议,并且多多夸奖孩子。除此之外,教师也需重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充分希望,形成正对特殊孩子得到 的正确教育观,对孩子形成全面认识,不仅看到孩子存在的不足,也需了解孩子做出的努力,保证对孩子期待的适当性,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温暖。
3 结论
        总之,运用多种方法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行为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的矫正,需构建与学生的融洽关系,这是问题得以矫正的前提与基础,在良好关系形成情况下,才能形成良好体验。实际上小明出现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矫正时,教师应发挥自身能动意识,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能够形成正确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小玲.特殊学校培智学生心理与行为研究[J].魅力中国,2019(29):211.
[2]郭翠霞.智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课程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38):20.
[3]程玉香.智力障碍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2020(10):130.
[4]黄汝倩.美国普通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功能性课程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20(6):51-55.
[5]许梦颖.智力障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