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5期   作者:韦蓓蓓
[导读]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精粹,舞蹈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韦蓓蓓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530100
        摘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精粹,舞蹈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在广西壮族舞蹈发展过程中,“蛙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特色,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广西壮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精髓,有必要在后续时间里进行深入探索。本文先阐述了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实际体现,接着分析了广西壮族舞蹈体系中“蛙型”元素的艺术造型、艺术动作和艺术节奏,最后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传承发展举措,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舞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蛙型文化;艺术特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跟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使得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遭受了非常显著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已经开始坚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断优化民族文化的发展环境。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蛙型”元素也是广西壮族舞蹈艺术的重要部分。因此针对于“蛙型”元素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的长远发展,实现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
        一、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元素的概述
        广西壮族的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恶劣自然环境做斗争,对于青蛙也有了特殊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广西壮族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而水稻种植收成跟雨水有直接关系。蛙类动物身体结构对于旱涝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村民只需要聆听蛙声就可以预测旱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青蛙形象已经成为了广西壮族的民族图腾,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蛙图腾也开始融入到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较多具有较强艺术内涵的舞蹈作品。本文针对于“蛙型”元素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依托于“蛙型”元素探索广西壮族舞蹈创作的内涵,同时也可以较好凸显民族文化要素在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的具体体现,给后续进行舞蹈创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借鉴。
        二、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艺术特征
        在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过程中,“蛙型”元素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这里也针对“蛙型”元素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推动“蛙型”元素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一)艺术造型分析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设计好艺术造型,并依托于此提高舞蹈艺术的观赏性。比如广西壮族著名男子独舞《蚂拐》在创作过程中,就全面融入了“蛙型”元素,通过舞蹈艺术造型还原了动物的动作,使得整体舞蹈作品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再比如说,广西壮族音乐舞蹈诗《花山》中就通过花山崖画中的“红人”、“青蛙”、“村民”等元素的整合,实现了“蛙型”造型的重构,使得舞蹈艺术形象变得更加突出。从这两部作品也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蛙型”元素的造型设计比较广泛,不仅仅限于青蛙形象,同时也推广到了各个动物造型方面,使得舞蹈艺术创作活动变得更加灵活,显著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艺术动作分析
        舞蹈表演过程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主要通过舞蹈表演者自身的身体动律动作展现出来。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过程中,“蛙型”元素就有非常显著的艺术动作特点。在具体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创作者也应该充分关注“蛙型”元素的体态动律特点,并结合舞蹈创作主题进行动作调整,使得“蛙型”元素可以在舞蹈作品中得到更好的体现。特别是在受到新时代舞蹈艺术创编理念的冲击以后,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较多现代舞创编手法。

因此创编者应该在分解“蛙型”动作元素的时候,积极实现传统民族舞和现代舞的创编融合,合理设计舞蹈动作,同时也要灵活控制气息,使得“蛙型”舞蹈动作可以更加流畅的展现出来。
        (三)艺术节奏分析
        对于一部舞蹈作品来说,合理使用节奏不仅仅可以带来非常丰富的听觉体验,同时也直接决定了舞蹈作品内在情感的有序传达以及舞蹈动作的和谐展现,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舞蹈内在链式生态格局。在广西壮族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舞蹈节奏主要影响“蛙型”动作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能量大小等内容。比如在广西壮族著名男子独舞《蚂拐》中,创作者就通过调整舞蹈节奏,实现了舞蹈节奏与表演者身体动律的高度融合,在带来强烈视觉与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达到了舞蹈表演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再比如说,广西壮族音乐舞蹈诗《花山》的音乐节奏中融入了民族音乐特色,较好展现了舞蹈人物粗犷大气的性格,提高了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些角度来看,“蛙型”元素在融入广西壮族舞蹈创作的时候,应该充分明确“蛙型”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契合度,最终达到听觉、视觉、动觉、情感的相互统一,提高舞蹈艺术作品的整体艺术内涵。
        三、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传承发展
        (一)做好民族舞蹈艺术体系的保护
        广西地区在多年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舞蹈文化体系,但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舞蹈艺术体系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多文化缺失,不利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壮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民族舞蹈艺术传承发展方面的引导性职责,在后续时间里做好民族舞蹈艺术的保护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广西壮族地区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派遣相关人员深入到基层环境中,进行舞蹈文化的收集与整理,特别要关注“蛙型”元素相关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后续时间里,通过文化博物馆等方式实现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的留存,避免“蛙型”舞蹈艺术体系在民间传播过程中发生断层。
        (二)加强民族舞蹈在民间环境中的传播
        立足于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中“蛙型”元素的传承发展来看,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时候,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不断优化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体系的传播环境。在这之中,广西壮族政府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方式,拓展区域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给广西壮族“蛙型”舞蹈艺术提供传播环境。与此同时,广西壮族政府部门也可以考虑将“蛙型”舞蹈艺术融入到民俗旅游等项目中,激发区域舞蹈艺术家对于“蛙型”舞蹈艺术的创编热情,推动“蛙型”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
        (三)构建综合性传承发展格局
        广西壮族“蛙型”舞蹈艺术体系的传承发展,也应该落实到传承人身上。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后续时间里,结合区域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尽快形成民族舞蹈传承人模式,通过传承人方式推动“蛙型”舞蹈体系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在区域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蛙型”舞蹈艺术的相关内容,提高区域年轻群体对于“蛙型”舞蹈艺术的了解与认知水平,最终也就可以较好促进民族舞蹈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结束语
        综合来看,广西壮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合理使用“蛙型”元素可以较好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整体舞蹈艺术作品变得更加鲜活。不仅如此,广西壮族舞蹈艺术本身也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在后续时间里进行全面推广。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本土舞蹈艺术创作者来说,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加强自身对于广西舞蹈艺术文化的了解水平,同时还要充分明确“蛙型”元素在舞蹈创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充分把握“蛙型”元素的艺术精髓,使得“蛙型”元素可以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推动广西壮族舞蹈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简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特征与保护对策[J].黄河之声,2018(14):142-143.
[2]杨露.广西壮族舞蹈创作中“蛙型”的艺术特征刍议[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33-134.
[3]陈尚文.壮族舞蹈中的蛙文化研究——以蚂拐舞为例[J].戏剧之家,2017(10):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