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教师发展中心 5250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政策推行力度逐渐加大,小学阶段应用的语文教学模式出现较大变化,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要求逐渐提高。阅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句结构、词语搭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方式,而“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则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更适合于当前的教学发展形势。为深入探究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本文从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入手,详细分析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以期为一线教职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语文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核心科目,学好语文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表达、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后,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内修于心”,提升小学生思想层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奇刺激的文化形式成为年轻人群追捧的对象。由于小学生的价值观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多数小学生缺少对新兴文化的辨别能力,导致其在价值观及思想形成过程中时常受到不同文化的错误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语文知识的讲授工作,更要关注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及思想导向问题。利用经典诵读教学模式,教师可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正确的价值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达成深化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的目的,从而实现“内修于心”。
(二)“内外兼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在此阶段打牢基础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健全正确价值观、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可在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从而在实现基础技能与思维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具有提高学生“基础技能”与“内在思想”的能力,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方面也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探究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思路
(一)内容上注重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1.基于教材展开的诵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体现着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工具。在选取国学经典材料的时候,首先应该本着教材的导向性,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教材来源一致的文本材料,这样在引入诵读的时候才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本末倒置。
以“对韵歌”为例。此篇课文是对《笠翁对韵》的改编。教师可以在此引入学生进行对《笠翁对韵》的经典诵读。
然而考虑到原文虽然声韵协调,但是生字过多,篇幅过长的特点,结合《笠翁对韵》是对古体诗对仗及用词积累的启蒙,主体上下文之间并无内容上的联系,而小学生此时尚未接触到拼音学习,无法进行拼读识字,客体能力上也无法认识全部生字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将《笠翁对韵》进行删减,在保留小学一年级上册对学生识字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保证对仗格式工整。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做到了知识拓展,还能使学生在诵读“原文”的基础上感受文字的声韵魅力,为后面拼音的学习做铺垫。
2.基于教学情况展开的诵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说明性或寓理性的教学单元并不能给国学经典的内容选取提供参考,这时教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这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非教学内容本身。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目的也不断深化。
例如,在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诵读《千字文》。《千字文》篇幅短小精悍,可以分成上下篇分阶段进行诵读。此时,学生已经学会用汉语拼音认字,故生字再不构成诵读障碍。《千字文》四字成句,每组词语都有含义,学生在诵读时通过对译文的学习增强词汇积累。这种诵读内容的选取完全遵循教学目标,丰富了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形式上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辅助教学内容,应该本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使学生通过诵读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用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目标读物由来、内涵等进行讲解及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含义,诵读过程中设立奖励机制,通过正激励来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增强诵读效果。
例如,在针对四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展开的对“边塞诗”系列的诵读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播放古代战争片段,让学生先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描述感想,进而引入边塞诗,讲解不同边塞诗体现的不同情怀,通过范读加深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的练习。这种灵活的方式会调动学生多感官来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以提升诵读质量。
(三)环节上遵循循序渐进与系统性学习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经典诵读的教学设计应该本着系统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综合到每一个学期,用持续输入的方式来发挥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经典诵读不可避免地会占用课堂时间,然而,在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第三单元这种叙事性寓言教学的语文课堂进行经典诵读,会造成诵读内容与教学内容分裂,带来不伦不类的感觉,不仅会缩短对目标内容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增加了思维转换的负担。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应该基于课程目标却独立在课程之外,自成系统,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考虑到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且兼具德育功能,符合新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材与学生能力水平选取适当的国学经典,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提升诵读质量,合理设计教学课程与诵读课程,不顾此失彼,以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建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学周刊,2020(18).
[2]鲍宗付,张爱娅.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3]黄静敏.根植经典润泽生命——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文经典诵读培养[J].新教师,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