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李恒
[导读] 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能使得学生不断增长个人社会适应能力

        李恒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第三中学  635200
        摘要: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能使得学生不断增长个人社会适应能力,运用课堂知识来对生活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开展科学的核心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其首先要倾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诉求,抓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对书本的教学深度,做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各模块的学习能力;其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达成也是意料之中,对实现语文教学中素质育人的教学倡议有一定助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使其在自身的终身发展中顺利适应社会进步的品质和能力。学校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强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力,优化教学水平。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自身具备的思维品质的影响。首先,在学习态度上,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才会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也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沉淀和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学生的情感。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情感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名篇佳作,其中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来加强学生情感的塑造与培养。最后,则是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辨别是非善恶,促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
此外,思维品质还包含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书面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往往需要思考该怎么说,才能让他人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个过程既是逻辑思考的过程,也是语言建构的过程。因此,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建构运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后,他们的语言表达也会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更加清晰的表达。因此,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生逻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学习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提出人是美国的让·莱夫教授和爱丁纳·温格教授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的,最终在1990年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了肯定。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自己融入情境中进行知识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占据主体地位,无论学习哪一种科目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效果。假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运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收录的过程中大多会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为保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作,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对课文《怀疑与学问》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和文件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三、注重文化融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近年来,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强化了语文教学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增强了民族儿女的凝聚力、向心力。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语文核素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化融入,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等不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优秀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
        例如,学习《邓稼先》这一课时,教师应注重以引导学生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与奉献精神。为了加深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更加深入地感悟其精神品质,教师提供有关邓稼先的事迹的新闻报道资料,使学生基于事迹对邓稼先进行评价,学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英雄人物的宝贵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完善学生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例如,教师组织传统节日习俗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自愿结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走进社会的机会,还能够开阔其视野,丰富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文化融入需要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所以教师要运用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白新波.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159.
[2]王丽芳.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8):35.
[3]潘珠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