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盛贵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中心小学 546125
摘要:随着人们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受到冲击,小学语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尝试使用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爱好,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实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中华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也能让小学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1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就是在中国地域内居住的中国民族以及祖先所创造出的,被中华子女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优良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传播、渗透传统文化的责任,而现当代社会网络发达,伴随着国际化文化影响的扩散,与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不断地下降。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文化,更要继承传统文化。
2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进一步反思
2.1加强教师渗透,融入小学教师学教中
部编本相较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重,显示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随之而来是对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挑战。教师应有意识多阅读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利用网络、博物馆、中华经典资源库等资源提高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响应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机会有条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素养和育人水平。同时,教师重视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协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之一,教材的内容与组织优劣,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课程实施的推进,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影响语文教育的成效。教材中无论是精美实用的优秀传统文化插图、温馨的学习小提示,还是传统文学的推荐阅读都是可充分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可有意识关注。
2.2关注学生渗透:融入学生主体自学中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报告发布强调文化元素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教材中特别是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快乐读书吧等部分都推荐了与之主题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学生应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差距甚远,而日积月累里“掐头去尾”的著名诗句或传统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对学生而言更是难以理解,学生应利用手头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方式了解其内涵或背后的故事等,而不至于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却不知其奇妙之处,更不懂得运用。
3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3.1.在识字教学中提升兴趣
在小学课堂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汉字实现了“字音、字形、字义”的统一,任何一个汉字符号都呈现出“形声具备、义蕴其中”的特色,每个文字都有其独特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造字规则讲解文字由来,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认为文化是有趣的,自然容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文字“妇”时,可以设置问题,我们都知道“妇”指的就是女性,但为什么要在女字旁的旁边加一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的“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女和“力、田为男”是根据当时的“女内男外”、 “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而来的。这就是将中华传统耕织文化和文字相结合,即能让学生快速识记文字,又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的传统文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教育开展的主要工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主,深入挖掘、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语文教材的高效利用来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例如,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则故事不仅将司马光的智慧、淡定、从容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司马光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紧固的品质,面对物质和生命能够进行正确判断和认知的品质也体现的淋漓精致。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人教版教材属于白话文,因此教师可以对照部编版的文言文教材内容,让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的精炼、停顿节奏进行感受,鼓励小学生对照两个版本的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样不仅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挖掘,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呈现。
3.3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容易融入现代教育,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本身枯燥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在保持住传统文化的底蕴的同时,把传统文化包装成一种新的,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例如在帮助学生识记《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放音乐,借助音乐的韵律帮助学生背记这首词,还可以结合音乐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讲解其他词的时候,也可以找出唱词的音频,因为词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还原场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的意境。网络上也有许多手势舞,将传统蒙学教材和舞蹈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以把这些手势舞当做是对学生的小奖励,带着学生唱经典,演文化,将课堂形式多彩化,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发现传统文化的有趣之处,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当学习知识由被动转化主动时,教师才是真正的成功。
3.4 以实际生活为准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对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节日之前教师首先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先关信息,包括传统节日的来源、节日习俗等,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与小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知识竞赛,让小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掌握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知识掌握更加深刻,而且能够更加深入体验传统节日,也很好的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的知识面非常有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比较浅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家长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带领小学生共同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 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9(01):9-13.
[2]张安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策略之浅析 [J]. 才智,2020(16):62.
[3]何守勤.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0(0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