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乐
(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小学分校,浙江 温州 32504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财富。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振兴正在改变着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只有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并认清语文教学对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调控教学,用更具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活动去帮助学生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教学
中国梦很大,大到国家;中国梦很小,小到一个方块字。教好这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让它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焕发魅力,根植在每一个中国娃娃的心田亦是我们语文教师对中国梦的助力!
一、看清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改变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百尺高楼起于平地,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初始阵地,更是形成其一生文化素养高度的坚实地基。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看到这一种改变,从而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
1.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
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来自课本,课本是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现在课本从“一纲多本”跨入教育部统编,发生了很大了,其中最明显变化就是突出国学,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诗词增幅更是达80%。
如在一年级新教材中,我们看到课文的情境图大多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当朗读着《天地人》《对韵歌》等课文时,情境图和文字相得益彰,孩子们在更具文化的空间里滋养。教学内容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2.考试内容的改变
高考,历来是中国孩子考试的风向标。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试题中也越来越高,且不论“高考改革 得语文者得天下”等言论是否过于夸张,但不容置否,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孩子必定会多一点优势。
二、认清语文教学对文化传承和理解的作用
随着课程的深化,“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把学生打造成知识人,而是文化人,或者说是更具“文化素养”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本体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和行为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其文化素养上语文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视。
(一)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能力
网络上有个段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鸟,真好看!”有无文化底蕴,一开口就知道。这个段子,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指向的是言语表达力,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文化的积累与熏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更加高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高雅的语言交流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品格。
2.书面语表达能力
对学生而言,书面表达更多的是指习作。
在习作过程中,有更多文化积淀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文如泉涌,他们的内心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腻,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坚韧……底蕴雄厚的文字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内心的表达,让看不见、听不见的东西可视化,而这些可视化的文字正是文化的可视化,也正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理解的载体。
(二)提高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绵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变幻万千的想象和思维让人叹服。山水、草木、风雨……因文人的想象、思维而无穷极。单一个“柳”字,可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依依离别意,亦可以是“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的绵绵爱情……一个意向带给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不一而同的,学生这样的文化接触多了,自然就会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了,想象力和思维力自然也就会不一样了。
三、摸清语文教学与文化联通的门路
(一)直接接入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根源,语文教学与其一脉相承。在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各类文化载体,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教学时可以直接引用,积累运用。
如在统编版教材中日结月累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古诗文、成语、名言警句等,学生只需简单地诵读、识记,就能理解运用。
厚积方能薄发:当在虚度光阴时时,学生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自醒;当取得进步时,能有“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自勉;当享受着天地清风时,能有“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的自知;那么他们身上就会有文化的味儿。
(二)深入挖掘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联系紧密,但又大于语文教学。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语文教材之中,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眼力,去挖掘探寻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惊醒教学。
特级教师魏丽君老师在解读在统编版教材课文《古对今》中,就对课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她以古今两个时代的货币为直观视觉导入,让学生聚焦古代货币,从一枚古老的货币中就给学生植入了“古今相对 天圆地方”的文化元素,也顺势植入了虽“古今相对,天圆地方”,唯有人能横贯古今,纵穿天地,是最了不起的,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去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生存、共存。
(三)开展传统文学综合实践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不少和传统文化有关。教师可以把这些活动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去搜集、去感受、去制作有关的活动内容。
如开展《走进诗人——李白》以诗人为主角的专题活动;开展《诗话山水》等以山水为对象的主题活动;也可以开展《我爱汉字》《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全方位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去喜欢它、传承它、理解它。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有文化底自盈。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多一些文化的味道,这样我们的课堂、学生自然能够更加丰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周一贯.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
3.文学理论编写组. 文学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4.中国网.文化观察.第80期.http://cul.china.com.cn/zt/node_544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