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灿桥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教学中,教师应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引领学生,让学生从单元目标、编排特点、内在联系等方面探寻文本的共性关联、层级关系、发散中心,把单元的内容统整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样,充分凸显出单元整体的教学优势,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单元重构;高中语文;整体感知;
引言: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结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知识和学科本身的结构,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的规律。单元教学是20世纪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有效处理教材的教学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元教学在国内语文教育界日益得到重视。基于此,依托教材进行单元知识系统的挖掘和重构,能突出语文知识结构的纵深和广度,形成更全面系统的教学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关注命题开掘,灵活组合单元
《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单元教学最根本的含义是将教材划分为较细小的又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其核心是对教材的合理运用。单元的组成符合相对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灵活多样的,完全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基础和实际需求进行新的探索。
如,在一般语文教材处理小说“细节描写”这一知识命题单元时,其基本系统构架是按人物的外貌、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动作、人物的神态等几个方面加以展开的,这种相对传统的知识架构便于学生能较快而全面地把握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但对学生个性化描写手法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突出。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学生完成了如下细节化系列命题的挖掘与学习。
1.工笔描绘法。较多见于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如对《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描写,一蹙一颦,尽在眼前。
2.白描描绘法。较多地见于课文中的外国小说,往往未见其形,足见其神。
3.比喻描绘法。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尤为典型,《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阿Q正传》中的阿Q,一个个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5.分镜头描绘法。如沈从文小说《边城》以多镜头多角度的方式,对作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又伴随着一种山水画的渲染意境。。
这样,学生结合课文,围绕命题,跨越教材形式上的单元,重新构建新的命题学习单元,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这种单元学习,学生对命题下的知识形成了较为规律性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某一命题,引导学生重构单元,展开深度学习。学生对学习过的课文进行回顾、分析,寻找与命题内容相应的例证,进行深入体验、感悟、理解和运用。
这既有知识分类的过程,也有聚焦主题的过程;不仅重视了对单篇课文的深度研究,也找到了课文之间的外部联系;既增强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进一步以课文为范例,掌握了写作技法,实现了读写结合。需要指出的是,在命题的选择上,既要切合教学需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难度适宜,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
二、关注编排特点,探寻层级关系
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文本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彼此之间是有着紧密地联系的,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学到的知识会逐步形成一个认知性框架。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抓住单元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认识更为全面,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教师在进行复述教学的时候,不能把教学的视野只放在所教的某一篇课文、某一个单元上,而要从教材整体出发,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再到说清楚、说生动等。这样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的复述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得到提升。这样的复述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有助于学生复述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关注异同比较,聚合知识体系
单元规定了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序列。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单篇文章简单相加所没有的整体效应。单元内部的各篇课文,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蕴含在文本中的相同、相似、相通、相关、相容的关系,反之也容易看到不同的一面。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单元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集中导向某些内容层面,突出教学重点,形成学习导向,发挥教材的单元功能。异同比较法,旨在突出引导学生立足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仔细辨别课文之间存在的异同,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发现规律。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直观,思路清晰,便于操作,可以运用到阅读教学的各个层面。运用比较思维,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从文体、语言、表现形式等大处着手,引导学生在横向与纵向比较之中,探究分析文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形成对单元学习的整体认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单元文本形成比较合理的认知。需要指出的是,单元内部的异同比较法,不但能够对构思谋篇等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而且在锤炼语言、遣词用句等方面也可以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课文的宏观与微观之处着手,立足不同的比较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纵深比较中形成系统思维。
四、关注内在联系,寻求发散中心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采取把同一主题编排在同一个单元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某一主题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这就表明选入同一个单元的文本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文本表达的内在联系入手,确定知识中心,使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都有据可循,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力求引导学生为每一单元寻找一个新的知识串联点,并以此为中心对单元知识内容作进一步的散发拓展。
结论: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单元的整体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关联意识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状型结构,丰富学生的阅读路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英《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整体性思维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J].西部教育,2017(3).
[2]孙巨涛,刘俊《浅谈中学语文的整体性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3(12).
[3]李芳《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16).